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区生态环境局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基层政务公开 > 生态环境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环境管理 > 自然生态

[ 索引号 ] /2023-0044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公告公示
[ 发布机构 ] 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
[ 成文日期 ] 2023-05-31 [ 发布日期 ] 2023-05-31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第四批)

目录

1.    长芒克........................................................................................... 4

2.     垂序商陆.......................................................................................5

3.     光荚含羞草...................................................................................7

4.     五爪金龙.......................................................................................8

5.     喀西茄....................................................................................... 1...... 0

6.     黄花刺茄................................................................................... 1...... 1

7.     刺果瓜....................................................................................... 1...... 3

&蕾香蓟......................................................................................... 1...... 4

9.     大狼杷草................................................................................... 1...... 6

10.    野燕麦..................................................................................... 1...... 7

11.    水盾草..................................................................................... 1...... 9

12.    食蚊鱼..................................................................................... 2...... 0

13.    美洲大赚................................................................................. 2...... 1

14.    德国小赚................................................................................. 2...... 3

15.    无花果蜡蚣............................................................................. 2...... 5

16.    枣实蝇..................................................................................... 2...... 7

17.    椰子木蛾.................................................................................2...... 9

18.    松树蜂..................................................................................... 3...... 0


1. 长芒苋

学名:Amaranthuspalmeri S.Watson

英文名:Palmer's Amaranth, Palmer Amaranth, Carelessweed

别名:绿苋,野苋

分类地位:苋科Amaranth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株高0.82m。茎直立,粗壮,有纵棱,无毛或上部 散生短柔毛,有分枝。叶无毛;叶片卵形至菱状卵形,茎上部叶片则常为披针形,长 (3)58cm,宽(1.5)25cm,先端钝、急尖或微凹,常具小突尖,基部楔形,边 缘全缘;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生茎及分枝顶端,顶端常下垂,长730cm, 宽11.2cm,生于叶腋者较为短,呈短圆柱状至头状;苞片钻状披针形,长46cm, 先端芒刺状。雄花花被片5,极不等长,长圆形,先端急尖,最外面花被片长约5mm, 其余花被片长3.54mm;雄蕊5枚,短于内轮花被片。雌花花被片5,极不等长,最 外面一片倒披针形,长34mm,先端急尖,其余花被片匙形,长22.5mm,先端 截形至微凹,上部边缘啮蚀状;花柱23。果近球形,长1.52mm,包藏于宿存花 被片内,果皮膜质,上部微皱,周裂。种子近圆形,长11.2mm,深红褐色,有光 泽。花果期611月。

地理分布:原产美国西南部,现广布北美洲、欧洲和亚洲。

中国分布:1985年首次发现于北京的丰台区范庄子村(现槐房路附近)路边,此 后沿道路蔓延侵入菜地。现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

入侵危害:该种适应性强,常生于河岸低地、旷野、村落边及耕地中,产种量很 大,竞争力强,易形成优势群落,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旱地杂草,植株高 大,与农作物争夺水、肥、光照和生存空间,危害农田和果园,也可侵入湿地。植株 富集亚硝酸盐,牲畜过量采食后会引起中毒。雌株成熟果序上的宿存苞片和花被片具 硬刺,可扎伤皮肤。

控制方法:在结果前进行人工拔除,或幼苗期至生长期进行化学防除。加强检疫, 防止其种子夹杂在农作物种子中播种到农田里。

2.垂序商陆


学名:Phytolacca americanaL.

英文名:Common Pokeweed, Coakum

别名:十蕊商陆,美商陆,美洲商陆,美国商陆,洋商陆,见肿消

分类地位:商陆科Phytolacc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肥大,倒圆锥形。茎直立,圆柱形, 有时带紫红色。叶柄长14cm;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918cm,宽510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520cm,花序较纤细;花梗 长68mm;花白色,微带红晕,直径约6mm;花被片5,雄蕊、心皮及花柱通常均 为10,心皮台生。果序下垂;浆果扁球形,熟时紫黑色。种子肾状圆形,直径约3mm, 表面光滑。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现世界各地引种和归化。

中国分布:在各地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用植物引入栽培,1935年在杭州采到标本, 在我国各地广泛逸生。现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 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香港。

入侵危害:垂序商陆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在营养条件较好时,植株高可达 2m,易形成单优群落,主茎有的能达到3cm粗,可与其他植物竞争养分。其茎具有 多数开展的分枝,叶片宽阔,能覆盖其他植物体,导致其他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该种具有较为肥大的肉质直根,消耗土壤肥力。垂序商陆全株有毒,根及果实毒性最 强,对人和牲畜有毒害作用,由于其根酷似人参,常被人误做人参服用,人取食后会 造成腹泻。种子可通过鸟类传播。

控制方法:严控和监管引种种植。宜在结果前挖除,结果后应及时割除地上部分,阻止鸟类啄食传播。

3.光荚含羞草

学名: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

常用异名Mimosa sepiaria Benth.

英文名Thorny Mimosa, Giant Sensitive Plant

别名:簕仔树,光叶含羞草

分类地位:豆科/蝶形花科Leguminosae/Fabacaceae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36m;小枝圆柱状,具疏刺,密被黄色茸毛。二回羽 状复叶,羽片67对,长26cm,叶轴无刺,被短柔毛;小叶1216对,线形, 长57mm,宽11.5mm,革质,先端具小尖头,除边缘疏具缘毛外,其余无毛。 头状花序球形,花白色;花萼杯状;花瓣长约2mm,基部连台;雄蕊8枚,花丝长45mm。荚果带状,劲直,长3.54.5cm,宽约6mm,无刺毛,褐色,通常有57荚节,成熟时荚节脱落而残留荚缘。花果期几全年。

地理分布:原产热带美洲。

中国分布: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中山县旅美华侨引入我国。现主要分布于福建、 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香港、澳门。

入侵危害:常生于村边、溪流边、果园及荒地中,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生长迅速,栽后当年就能长到2m左右;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单 优群落,排挤本地物种,可造成严重的生态或经济损害。该种入侵性很强,在我国已 侵入自然保护区内,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

控制方法:严格限制引种栽培。可开花前定期砍伐后连根挖除,但由于该种为有 刺的大灌木,人为进行物理治理较为困难,后续应开发生物防治技术。

4.五爪金龙

学名:Ipomoea cairica (L.) Sweet 英文名:Palmate-leaved Morning Glory

别名:假土瓜藤,黑牵牛,牵牛藤,上竹龙,五爪龙

分类地位: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茎缠绕,灰绿色,常有小瘤状突起,有时平滑。叶 互生,叶柄长24cm;叶片指状5深裂几达基部,直径59cm,裂片椭圆状披针形, 先端近钝但有小锐尖,两面均无毛,边缘全缘或最下一对裂片有时再分裂。花序有花 13朵,腋生,总花梗短;萼片5,不等大,长49mm,边缘薄膜质,外轮萼片较 大,先端钝,并具小凸尖;花冠漏斗状,粉红色至紫红色,长57cm,径约4.55cm, 顶端5浅裂;雄蕊5,内藏;子房3室,花柱长,柱头2裂,头状。葫果近球形,直 径约1cm。种子黑褐色,长约5mm,密被绒毛。花果期几全年。

地理分布:一般认为原产热带亚洲或非洲,也有学者认为原产热带美洲,现已广 泛栽培或归化于泛热带。

中国分布:根据Dunn &Tutcher (1912记载,该种当时已在香港归化,攀于乔 木和灌丛上。通常作观赏植物栽培。现主要分布于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贵州、云南、台湾、香港、澳门。

入侵危害:该种分布于海拔100600m的荒地、海岸边的矮树林、灌丛、人工林、 山地次生林等生境,常缠绕在其它乔灌木上,覆盖其林冠,使其无法得到足够的阳光 而慢慢枯死,目前在我国南方已成为园林中一种常见有害的杂草。

控制方法:可人工铲除,先用刀割断五爪金龙的藤茎,拔除根部,将其暴晒或在 藤蔓晒到半干时,再人工清除残株,防止新的蔓延。也可化学防除,用10%的草甘膦 水剂10001500ml,兑水3040kg,均匀喷施到五爪金龙的叶片和嫩茎上;恶草灵毒莠定能较彻底地灭除五爪金龙。

5.喀西茄

学名: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uin

常用异名Solanum khasianum C.B. Clarke

英文名:Love Apple, Khasi Nightshade

别名:苦颠茄,苦天茄,刺天茄

分类地位:茄科Solanaceae

形态特征: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达23m。全株多混生腺毛及直刺,茎、叶、 花梗及花萼均被硬毛、腺毛及基部宽扁的直刺,刺长0.21.5cm。叶互生,叶柄长37cm;叶片宽卵形,长615cm,先端渐尖,基部戟形,57浅裂,裂片边缘具不规 则齿裂及浅裂,上面沿叶脉毛密,侧脉疏被直刺。蝎尾状聚伞花序腋外生,花单生或 24聚生。花萼钟状,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5mm,具长缘毛;花冠筒淡黄色, 隐于萼内,长约1.5mm,冠檐白色,裂片披针形,长约1.4cm,具脉纹,反曲;花药 顶端延长,长67mm,顶孔向上;子房被微绒毛。浆果球形,直径23cm,幼果具 绿色斑纹,成熟时淡黄色,宿萼被毛及细刺,后渐脱落。种子褐黄色,近倒卵圆形,


直径22.8mm。花期38月;果期1112月。

地理分布: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该种于19世纪末在贵州南部首次发现。现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 藏、台湾、香港。

入侵危害:常分布于海拔1002300m的沟边、路边、灌丛、荒地、草坡或疏林 生境,已入侵到我国自然保护区内。为一种大型具刺杂草或亚灌木,全株含有毒生物 碱,未成熟果实毒性较大,人和家畜误食可导致中毒。

控制方法:苗期人工铲除,结种前人工拔除。化学防除,如利用草甘膦、百草枯 等。该种具有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需严控人为扩散。

6.黄花刺茄

学名Solanum rostratum Dunal

英文名Buffalo-bur, Colorada-bur

别名刺萼龙葵,刺茄,尖嘴茄

分类地位:茄科Solan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茎直立,基部稍木质化,自中下部多分 枝,密被长短不等淡黄色的刺,刺长0.50.8cm,并有具柄的星状毛。叶互生,叶柄 长0.55cm,密被刺及星状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818cm,宽49cm,不规 则羽状深裂,其中部分裂片羽状半裂,裂片椭圆形或近圆形,先端钝,上面疏被57 分叉星状毛,背面密被59分叉星状毛,两面脉上具疏刺,刺长35mm。蝎尾状聚 伞花序腋外生,具310花;花后花轴伸长变成总状花序,长36cm,果期长达16cm; 花两性,花萼筒钟状,长78mm,宽34mm,密被刺及星状毛,萼片5,线状披 针形,长约3mm,密被星状毛;花冠黄色,辐状,直径23.5cm, 5裂,裂片外面密 被星状毛;雄蕊5,花药黄色,异形,下方1枚最长,长910mm,后期常带紫色, 内弯曲成弓形,其余4枚长67mm。浆果球形,直径11.2cm,完全被增大的带刺 及星状毛宿萼包被;果皮薄,与萼合生,自顶端开裂后种子散出。种子多数,黑色, 直径2.53mm,具网纹。花果期69月。

地理分布: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西南部,除佛罗里达州外已经遍布美国,现 已入侵到加拿大、俄罗斯、韩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

中国分布:该种种子通过风、水流、或以刺萼扎入动物皮毛或人的衣服等方式传 播。中国早在1982年在辽宁省朝阳县就有报道,后来又相继在吉林省白城市、河北 省张家口市、北京市密云县等地发现该物种。20052007年,在新疆境内也发现了鸟 鲁木齐县和石河子市两个分布区。2009年,该种被发现入侵到内蒙古。现主要分布于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云南、新疆、香港。

入侵危害:该种适应性强,耐瘠薄、干旱,常生长于荒地、草原、河滩和过度放 牧的牧场,也能侵入农田、果园中。竞争能力强,可严重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常形成 大面积单一群落,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全株密被刺毛,可伤害家畜,影响放牧和羊 毛产量。植株有毒,误食后可引起严重的肠炎和出血,果实含有神经毒素茄碱,可致 牲畜死亡。同时,该物种还是马铃薯甲虫和马铃薯卷叶病毒的野外寄主。

控制方法:在其幼苗期还未长出硬刺前进行人工拔除;在开花期前利用2, 4-D 进行化学防除。

7.刺果瓜

学名:Sicyos angulatusL.

英文名:Bur Cucumber

别名:刺果藤,棘瓜,单子刺黄瓜,星刺黄瓜

分类地位:葫芦科Cucurbit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攀援草本。茎长520m,具纵棱,被开展的硬毛,具35 分叉的卷须。叶互生,具柄;叶片圆形、卵圆形或宽卵圆形,35浅裂,长522cm, 宽330cm,基部具深心形,裂片三角形,两面微糙。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排列 成总状花序,花序梗长1020cm;花萼钻形,长约1mm;花冠黄白色,具绿色脉, 直径914 mm, 5深裂,裂片先端急尖。雌花直径约6mm,淡绿色,聚成头状,花 序梗长12cm。果长卵圆形,长1015mm,先端渐尖,外面散生柔毛和长刚毛, 黄色或土灰色,内含1种子。种子椭圆状卵形,长710mm,光滑。花期710月, 果期811月。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欧洲,因逃逸成为杂草。已在欧洲、 亚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发生。

中国分布:在中国大陆2003年首次发现于大连2005年首次报道其危害性。现 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山东、四川、云南、台湾。

入侵危害:刺果瓜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来排挤本地物种,它们与本地 物种竞争生存空间、直接扼杀当地物种、分泌释放化学物质以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减 少本地物种的种类和数量,甚至导致物种濒危或灭绝,使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减产。

控制方法:可在其不同生长期采用不同的人工方式进行清除:春季拔苗,在4月 中旬至5月中旬刺果瓜幼苗萌发期,采取人工分批拔除可从根本上杜绝其传播。夏季 剪秧,在刺果瓜的生长旺季期,可采取剪秧的办法阻止根部营养供应从而控制其生长。 秋季烧果,在刺果瓜果实成熟之前,可将果实收集起来,用火烧处理,控制其繁殖和 传播。

8.藿香蓟

学名Ageratum conyzoides L.

英文名Tropi c Ageratum

别名胜红蓟

分类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株高30100cm,稍有香味,被粗毛。茎直立。单叶对 生,有时上部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菱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 宽25cm,茎上部叶较小,变长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钝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 齿,两面被白色稀疏柔毛和黄色腺点,基部具3 (5)出脉。头状花序在枝端排成伞房 状,总苞片23层,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34mm,边缘撕裂状,具刺状尖头, 外面无毛;花冠浅蓝色或白色,长1.52.5mm,顶端5浅裂。瘦果黑褐色,具5棱, 长1.21.7mm;冠毛膜片状,上部渐狭成芒状,长1.53mm。花果期510月,但 在热带地区花果期几全年。

地理分布:原产热带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 柬埔寨、越南等地。

中国分布:该种19世纪在香港记录。现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 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陕西、台湾、香港、 澳门。

入侵危害:该种常见于山谷、林缘、河边、茶园、农田、草地和荒地等生境,常 侵入作物地,如在玉米、甘蔗和甘薯田中,发生量大,危害严重。能产生和释放多种 化感物质,抑制本土植物的生长,常在入侵地形成单优群落,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造 成威胁,目前已入侵到一些自然保护区。

控制方法:可结合中耕除草。严重地区可采用化学防治,用绿海灵喷施,持效期 可达23个月,另外金都尔和乙羧氟草醚对花生田的藿香蓟防效显著。可利用胜红 蓟黄脉病毒(Ageratum yellow vein virus, AYVV )等开展生物防治。该种曾被推广套种于 橘园内作为捕食螨的中间寄主植物和绿肥,应在这些地区加强监管。

9.大狼杷草

学名Bidens frondosa L.

英文名Bevil's Beggarticks

别名:接力草,外国脱力草,大花咸丰草,大狼把草

分类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株高20120cm。茎直立,分枝,被疏毛或无毛,常带 紫色。叶对生,具柄,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35枚,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 3.56(12)cm,宽(0.5)12(3)cm,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通常背面被稀疏 短柔毛,至少顶生小叶具明显的柄。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和枝端,连同总苞苞片直径1225mm,高约12mm。总苞钟状或半球形,外层苞片510枚,通常8枚,披针形或 匙状倒披针形,叶状,边缘有缘毛,内层苞片长圆形,长59mm,膜质,具淡黄色 边缘,无舌状花或舌状花不发育,极不明显,筒状花两性,花冠长约3mm,冠檐5 裂。瘦果扁平,狭楔形,长510mm,近无毛或被糙优毛,顶端芒刺2枚,长25mm, 有倒刺毛。花期89月。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现广泛归化。

中国分布:1926年在江苏采到标本。现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 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 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台湾。

入侵危害:适应性强,喜于湿润的土壤上生长,常生长在荒地、路边和沟边,具 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易形成优势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在低洼的水湿处及稻田的田埂 上生长较多,在稻田缺水的条件下,可大量侵入田中,与农作物竞争养分,降低作物 产量。

控制方法:结实前人工拔除,亦可采用化学方法防治,但由于化学方法容易造成 水体污染,使用时要慎重。

10.          野燕麦

学名Avena fatua L.

英文名Wild Oat

别名:燕麦草,鸟麦,香麦,铃铛麦

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株高30150cm。秆单生或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有 24节。叶片长1030cm,宽412mm,叶鞘光滑或基部被柔毛,叶舌膜质透明, 长15mm。圆锥花序呈金字塔状开展,分枝轮生,长1040cm;小穗长1725mm, 含23小花,其柄弯曲下垂;颖披针形,几等长,具911脉;外稃质地硬,下半 部与小穗轴均有淡棕色或白色硬毛,第一外稃长1520mm;芒自外稃中部稍下处伸 出,长24cm,膝曲。花果期47月。

地理分布:原产欧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现欧、亚、非三洲的温寒地带均有分布, 北美也有输入。

中国分布:该种是世界性的恶性农田杂草,可随其它种子或鸟类啄食后异地扩散, 19世纪中叶曾先后在香港和福州采到标本。现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宁 夏、新疆、台湾、香港、澳门。

入侵危害:该种海拔4300m以下均可分布,常见于荒野或田间,根系发达,分蘖 能力强,为农田恶性杂草,可与农作物争水、争光、争肥,降低作物产量;同时种子 易混杂于作物中,降低作物品质。野燕麦能传播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同时是小麦黄 矮病等毒病和多种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越夏的栖息场所。

控制方法:开展化学防除,单独使用野麦畏乳剂或骡马浓乳剂对野燕麦具有良好 防除效果,对小麦及下茬作物比较安全,施一次药即可控制当季野燕麦危害。加强植 物检疫,尤其是种子检疫工作,防止播种含有野燕麦的种子。

11.          水盾草

学名: Cabomba caroliniana Gray

英文名Washington grass

分类地位:莼菜科Cabomb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长可达1.5m,分枝,幼嫩部分有短柔毛。沉水叶对生, 叶柄长13cm,叶片长2.53.8cm,掌状分裂,裂片34次,二叉分裂成线形小裂 片;浮水叶少数,在花枝顶端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盾状着生,狭椭圆形,长 11.6cm,宽1.52.5mm,边全缘或基部2浅裂。花单生枝上部,沉水叶或浮水叶腋; 花梗长11.5cm,被短柔毛;萼片浅绿色,无毛,椭圆形,长78mm,宽约3mm; 花瓣绿白色,与萼片近等长或稍大,基部具爪,近基部具一对黄色腺体雌蕊6枚,离 生,花丝长约2mm,花药长1.5mm,无毛;心皮3枚,离生,雌蕊长3.5mm,被微 柔毛,子房1室,通常具3胚珠。花期710月。

地理分布:原产美国至巴西地区,现引种至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 南亚等地。

中国分布:1993年在浙江首次发现。现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

入侵危害:该种的入侵会引起水库和池塘水平面的上升导致渗漏的增加、灌溉渠 中的堵塞和泛滥;大量水盾草死亡后腐烂耗氧,对渔业造成危害;茂密的水盾草妨碍 了湖泊和水库的娱乐、农业和美学功能;国外已有报道水盾草入侵会对生物多样性造 成影响。

控制方法:使用除草剂、降低水位搁田、机械割除、草食性鱼类摄食等多种防 治方法。

12.         食蚊鱼

学名Gambusia affinisBaixd et Girard

英文名:Top Minnow, Mosquito Fish, Plague Minnow

分类地位鳉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胎鳉科 Poeciliidae

形态特征:食蚊鱼背鳍条79,胸鳍条1314,腹鳍条6,臀鳍条910。雄鱼 的第三、四、五臀鳍条变的很长,演化成交接器(生殖鳍)。食蚊鱼体形细小。背部 略隆起,呈微弧形。腹部圆。头背平而宽,前方略尖。背鳍部位较高,在鱼体的后部。 胸鳍长,末端可达腹鳍上方。腹鳍末端可达肛门。臀鳍起点在起点的垂线之前。尾鳍 不分叉,边缘呈圆形。鱼体背部呈现橄榄褐色,体侧大部分呈半透明灰色,并常有光 亮的淡蓝色,腹部为银白色。在背鳍和尾鳍部经常分布一些不很明显的小黑点。雌鱼 怀胎时在臀鳍上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常称为胎斑。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长为1645mm,体重为0.21〜1.95g。雄鱼的个体比雌鱼小,体长为14〜27.7mm,体重为0.04〜 0.45g。

生物学特征:食蚊鱼是一物种近岸活动的中小层小型鱼类,以摄食蚊虫和浮游动物 为主,食物范围广泛。食蚊鱼的存活温度范围宽,存活水温为1°C40°C,适合温度 为25°C30°C。食蚊鱼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耐高温、耐低温、耐低溶氧且有一定的 耐盐性。食蚊鱼为卵胎生,在中国其繁殖期为春季中期至秋季中期,年更替世代数可 达34代。

地理分布:主要产于美国南方、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

中国分布:为控制蚊子和疟疾的发生,食蚊鱼分别于1911年和1927年被引入到 中国台湾和大陆。20世纪中后期,为提高渔业产量,中国云南省众多高原湖泊大量引 种外来鱼类,食蚊鱼随着其它鱼类引种被无意引入。目前,食蚊鱼在中国长江以南(包 括台湾)的各地小水体中均有分布,同时在云南高原湖泊中也有分布。

入侵危害:食蚊鱼通过捕食浮游动物、土著鱼类的鱼卵或鱼苗、两栖类的卵或幼 体,造成当地部分土著种的濒危和灭绝,进而改变入侵地水生物种群落结构,影响水 生生态系统功能。因此,食蚊鱼已经被纳入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 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种名单。目前在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发现食蚊鱼的分布。

防治方法:严控人为引种和传播,禁止随意放生,防止扩散到自然水系。

13.         美洲大嫌

学名Periplaneta Americana (L.)

异名:Blatta americana L., Blatta kakkerlac De Geer, Blatta orientalis Sulzer, Blatta aurelianensis Foureroy, Blatta siccifolia Stoll, Blatta heros Fchscholtz, Blatta domicola

Risso, Periplaneta stolida Walker, Periplaneta americanacolorata Rehn.

英文名: American Cockroach

别名蟑螂,蜚嫌,偷油婆,香娘子,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

分类地位蜚嫌目Blattaria蜚嫌科Blattidae

形态特征体大型,雄虫体长约2732mm,雌虫体长约2832mm。赤褐色, 头顶及复眼间黑褐色。复眼间距雄虫狭雌虫宽,单眼明显淡黄。

前胸背板略作梯形,后缘缓弧形,雄虫约6mmx9.5mm(,雌虫约 7mmx9.4mm;颜色淡黄,中部有一赤褐以至黑褐大斑,其后缘中央向后延伸呈小尾 状,其前缘有淡黄T形小斑,背板后缘与大斑同色;雄虫在大斑之后、背板后缘中部 之前,有左右二浅斜沟,但雌虫不明显。雄虫前翅长约2632mm,雌虫前翅长约2027mm

雄虫腹部各节背板后侧角为直角,钝圆,雌虫后端数节向后略突出。雄虫肛上板 宽大,两侧缘弧形,几成四方形,无色透明,后缘中央有深三角形切口,切口端几达 肛上板长度之半;雌虫肛上板略呈三角形,赤褐色,不透明,后缘切口略作小三角形, 顶端钝圆,其两侧形成两小叶片,后缘角钝圆。尾须细长多节,比肛上板长一倍,端 部细长而尖。雄虫生殖腔中部偏左有一钩刺有时露出腹端,一般从后方可以看出,其 尖端呈两个小钩,一大一小,方向互异,由长钩刺向内还有一膜片,上有二乳头;此 钩刺及乳头即阳茎叶。雄虫下生殖板较宽短,后缘中央无切口;从腹面看,肛上板的 切口两侧叶片从下生殖板的后缘向后露出;雌虫的下生殖板中部隆起,两侧及末端下 倾如船底。雄虫腹刺细长,尾须与腹刺均橙黄或赤褐色。

初产卵鞘白色渐变褐至黑色,长约1cm,宽0.5cm,每鞘有卵1416粒。卵期约 4590天化为若虫,若虫约经10次蜕皮化为成虫,后期若虫出现翅芽。成虫寿命约 2年。完成一世代约需两年半。

生物学特征:美洲大嫌繁殖能力强,无雄虫时,雌虫能进行无性繁殖,一对成虫 一年内可繁殖几十万只;美洲大嫌食性复杂,咬食书籍和衣物,特别偏爱糖、淀粉等 有机物质;美洲大嫌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也强,成虫在 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23个月,在断绝水源的情况下也能存活1个月。

地理分布:原产于非洲北部,可能是在贩卖黑人时期由非洲带入美洲。

中国分布:美洲大嫌在中国各省市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黑

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 州、云南、台湾等地。

入侵危害:美洲大嫌的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带有过敏原,可以引发皮疹、哮喘等 病症;美洲大嫌还能携带多物种致病菌,如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杆菌、 伤寒杆菌和寄生虫卵,是家畜及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防治方法:保持室内隐蔽场所的清洁卫生。可采用0.2%的氯菊酯对美洲大嫌直 接喷洒,有100%的致死效果;或喷洒氯氤菊酯+有机磷、氯菊酯+氯氤菊酯、溴氤菊 酯+增效磷等防除美洲大嫌。也可采用人工合成的美洲大嫌性信息素作为引诱剂及病 毒制剂等进行防治。目前,也有利用蜚嫌啮小蜂寄生美洲大嫌的卵,天然寄生率超过 50%

14.         德国小嫌

学名Blattella germanica (L.)

异名: Blatta obliquata Daldorff, Phyllodromia bivittata Saussure, Ischnoptera parallelTepper, Phyllodromia magna Tepper, Phyllodromia cunei-vittata Hanitsth, Blattella cunei-vittata Haitsch, Phyllodromia germanica Shiraki, Phyllodromia niitakana Shiraki, Blattella stylifera Chopard, Blattella niitakana Bey-Bienko.

英文名: Croton Bug, Steam Fly, Cockroach, German Cockroach

别名:德国蟑螂,德国姬嫌

分类地位:蜚嫌目Blattaria,姬嫌科Blattellidae

形态特征:体小型,淡赤褐色。雄虫狭长,体长1013mm,雌虫较宽短,体长 1114mm

前胸背板具2条内侧平直的纵向黑色条纹。雄虫前翅长9.511mm,雌虫前翅长 1113mm

腹部狭长,第7节背板特化,肛上板半透明;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形状不 正,左后缘有一凹槽,基部两侧各有1侧片即第9节背板侧片,向后延伸部分侧片较 宽,端部钝圆,左侧片后端远离凹槽侧缘。雌虫腹部较宽短,基部宽,赤褐色,端部 狭,白色,末端钝角,侧缘斜,略向内凹,整体略呈三角形;下生殖板宽大,表面隆 起,前侧缘近半圆形,后缘圆弧形,尾须强大多毛。

初产卵鞘乳白色渐变至黄褐色。若虫57龄,低龄若虫深褐色,背板纵纹从低 龄到高龄逐渐显现。

生物学特征:德国小嫌1年可繁殖56代,繁殖力极强。温度和食物影响德国 小嫌的分布,在4050°C-55°C时,德国小嫌随温度的升高或下降存活时间呈下 降趋势,德国小嫌对湿度要求较高,窝巢距水源和食物一般不超过4m。断绝水和食 物时,德国小嫌只能存活2周。

地理分布:原产南亚,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非洲。随着地区间经济贸易而远距离 传播。

中国分布:分布遍及全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均有分布。现主要分布 于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新疆等地。

入侵危害:德国小嫌分泌物可使食物变质,导致人类中毒。它会咬食和破坏食品、 纸张、文物、电子设备等,同时携带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 毒等多种致病菌而威胁人类健康,严重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防治方法:保持室内各场所清洁卫生。可采用丁子香酚、a-松油醇、肉桂醇3种 植物精油等比例混合物防除德国小嫌。化学防治德国小嫌较便捷和有效,如喷洒氟虫 胺、毒死蝉、菊酯类药剂,也可投放毒饵,喷洒和投放时要注意环境污染和人畜健康。

15.         无花果蜡蚧

学名Ceroplastesrusci(L.)

异名: Coccus rusci Linnaeus, Coccus caricae Fabricius, Coccus a^temisiae Rossi, Calypticus radiates Costa, Calypticus testudineus Costa, Coccus Hydatis Costa, Coccus mirti Costa, Columnea testudiniformis Targi oni-Tozzetti, Columnea testudinata Targi oni -Tozzetti, Ceroplastes denudatus Cockerell, Ceroplastes nerii Newstead, Ceroplastes tenuitectus Green, Ceroplastes quadrilineatus simplex Brain.

英文名Fig wax scale

别名:榕龟蜡盼,拟叶红蜡盼,锈红蜡盼,蔷薇蜡盼

分类地位:盼总科Coccoidea,盼科Coccidae,蜡盼亚科Ceroplastinae

形态特征:雌成虫前期虫体表皮膜质,略隆起,后期虫体表皮稍硬化,体背部隆 起呈半球形。体长2.03.5mm,宽1.52.5mm,淡褐色。触角6节,第3节有亚分 节线。眼在头端两侧突成半球形。足3对,分节正常,胫跗关节硬化,爪下有1小齿, 爪冠毛2根,同粗,端部膨大为匙形,跗冠毛2根细长,同形。背面:有8个无腺区, 头区1个,背侧各3个,背中区1个。背刺锥状,端钝,均匀分布。背腺多为提篮型 二孔腺,也有少量三孔腺,孔腺内有细管,管的末端多叉分支。此外,还有微管腺散 布,侧缘数量较多。尾裂浅,肛突短锥形,向体后倾斜。肛板圆滑,没有明显的角, 上有背毛3根和长端毛1根。肛板周围的硬化区内有513个圆形孔横向排成12 行。肛筒稍长于肛板。体缘:两眼点间长缘毛615根,眼点到前气门刺间每侧有24根,两群气门刺间每侧18根,后气门刺到体末有1015根,其中3根尾毛较长。 气门洼浅,气门刺钝圆锥形,大小不一,背面者最大,集成2列(很少有3列),靠 背面一列45根,靠腹面一列2023根,腹面:膜质,椭圆形十字腺散布腹面,多 数集中在亚缘区。五格腺在气门与体缘间形成约与围气门片同宽的带状气门腺路,每 个气门路有3395个,多格腺在阴门附近及其前腹节成宽带状,第35腹节中区有 少量分布。杯状管具有细长的端丝,在头区腹面约112个,阴门侧12个或无。 亚缘毛数量为缘毛2倍多,沿缘毛成1列。

12龄蜡壳长椭圆形,白色,背中有1长椭圆形蜡帽,帽顶有1横沟,体缘有约 15个放射状排列的干蜡芒。雌成虫蜡壳白色到淡粉色,稍硬化,周缘蜡层较厚。蜡壳 分为9块,背顶1块,其中央有1红褐色小凹,12龄干蜡帽位于凹内,侧缘的蜡壳 分为8块,近方形,每一侧有3块,前后各有1块;初期每小块蜡壳之间由红色的凹 痕分隔开来,每小块中央有内凹的蜡眼,内含白蜡堆积物。后期蜡壳颜色变暗,呈褐 色,背顶的蜡壳明显凸起,侧缘小蜡壳变小,分隔小蜡壳的凹痕变得模糊。整壳长1.55.0mm,宽 1.54.0mm,高 1.53.5mm

生物学特征:无花果蜡蚧的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约每年14代。该虫的最 适温度为25°C30°C,最适湿度为75%80%。在一些地区,该虫常和其他蜡蚧混合 发生。

地理分布:该虫原产于非洲,最早发现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现已扩展和传播至东 洋区、非洲区、新热带区和古北区等动物区系。其中,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分布 较广泛。

中国分布:2012年,在中国广东省茂名市的榕树上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大叶榕上 首次发现该害虫。现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

入侵危害:无花果蜡蚧寄主多样,适生区广泛,是许多园林植物和经济果园的重 要害虫。该虫除吸食寄主汁液对植物的枝干、嫩梢、叶片和果实造成的直接危害外, 还分泌大量的蜜露,诱发煤污病,从而降低寄主植物的生命力,影响园林绿化植物的 观赏价值,造成经济果林减产。

防治方法:加强对疫区的检疫封锁,限制从疫区引进植物体。蜡蚧长盾金小蜂会 寄生无花果蜡蚧的卵,能够使卵致死率达到65%。也可用紫胶猎夜蛾来防治无花果蜡 蚧。

16.         枣实蝇

学名: Carpomya vesuviana Costa

异名Orellia bucchichi Frauenfeld, Carpomyia zizyphae Agarwal & Kapoor

英文名Ber Fruit Fly

别名:无

分类地位: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

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色,体、翅长2.93.1mm。头高大于长,雌雄的头宽相同, 淡黄至黄褐色。额表面平坦,两侧近于平行,约与复眼等宽。颜略较额短,侧面观平 直,触角沟浅而宽,中间具明显的颜脊。复眼圆形,其高与长大致相等。触角全长较 颜短或约与颜等长,第3节的背端尖锐。喙短,呈头状。盾片黄色或红黄色,中间具 3个细窄黑褐色条纹,向后终止于横缝略后;两侧各有4个黑色斑点,横缝后亚中部 有2个近似椭圆形黑色大斑点,近后缘的中央于两小盾前鬃之间有一褐色圆形大斑点; 横缝后另有2个近似叉形的白黄色斑纹。小盾片背面平坦或轻微拱起;白黄色,具5 个黑色斑点,其中2个位于端部,基部的3个分别与盾片后缘的黑色斑点连接。胸部 侧面大部分淡黄至黄褐色,中侧片后缘中间有一黑色小斑点;侧背片部分黑褐色;后 小盾片大部分黑色,中间黄色。胸部鬃发达,除肩板鬃和翅侧鬃为黄色至黄褐色外, 余均黑色。翅透明,具4个黄色至黄褐色横带,横带的部分边缘带有灰褐色;基带和 中带彼此隔离,较短,均不达翅后缘;亚端带较长,伸达翅后缘,带的前端与前端带 于r1r2+3室内相互连接成倒V形。足完全黄色;前股节具13根后背鬃和1列 后腹鬃;中胫端刺(距)1根。雄虫第5节背板几呈三角形,其宽度不足长度的2倍; 第5节腹板后缘向内成V形凹陷;雌虫第6节背板略长于第5节背板。

卵为圆形,黄色至黄褐色。幼虫蛆形。3龄幼虫体长7.09.0mm,宽1.92.0mm; 口感器具4个口前齿;口脊3条,其缘齿尖锐;口钩具1个弓形大端齿。第1胸节腹 面具微刺;第23胸节和第1腹节均有微刺环绕;第37腹节腹面具条痕;第8腹 节具数对大瘤突。前气门具2023指状突;后气门裂大,长约45倍于宽。蛹体节 11节,初蛹黄白色,后变黄褐色。

生物学特征:该虫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1年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会出现差异, 610代不等。成虫多在914时羽化,白天交配产卵,晚间在树上歇息,其卵产于 枣果的皮下,卵为单粒,平均每雌可产1922卵,每果产卵14粒,最多8粒。12龄幼虫是危害枣果的主要龄期,果肉比例、可溶性固体物质和总糖含量高且酸度、 维生素C和苯酚含量低的品种,易遭受枣实蝇的危害。蛹一般于土体下36cm的位 置越冬。

地理分布:原产于印度,现广泛分布于南亚、中亚、东南亚、欧洲东部等国家或 地区。

入侵历史2007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托克逊县、吐鲁番市发现。现主 要分布在新疆。

入侵危害:该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果肉进行危害,不蛀食枣核和种仁,危害时果面 可形成斑点和虫孔,内部蛀食后形成蛀道,并引起落果,导致果实提早成熟和腐烂, 被害率可达60%以上,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20%以上,严重时可造成枣果的绝收。

防治方法:加强枣实蝇监测,严防该虫的传入和扩散。可用引诱剂甲基丁香酚进 行监测和诱杀。一旦发现疫情,按照有关规定迅速采取严格措施,严防该虫的传入和 扩散。

17.          椰子木蛾

学名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异名: Nephantis serinopa Meyrick

英文名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

别名:黑头履带虫、椰蛀蛾、椰子织蛾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木蛾科Xyloryctidae木蛾亚科Xylorycitnae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18.024.0mm。头部灰白色。下唇须乳白色,第2节腹面和 内侧密布灰白色长鳞毛,鳞毛端部杂黑色;第3节散布黑褐色鳞片。触角柄节土黄色; 鞭节乳白色,杂黑褐色。胸部和翅基片黄色至暗灰色,散布黑色鳞片。前翅狭长,前 缘略拱,顶角钝,外缘弧形后斜;R4R5脉共长柄,R5脉达前缘末端,CuA1CuA2 脉均出自中室后角之前,CuA2脉位于中室后缘2/3处,CuP脉存在;土黄色至灰白色, 散布黑色鳞片;前缘基部约1/6黑色,端半部具多条黑色细纵纹;中室中部和翅褶中 部各具1枚黑点,均由23枚黑色竖鳞形成,中室端部密布暗灰色鳞片,末端具1 枚模糊黑点;缘毛与翅同色。后翅RsM1脉、M3CuA1脉共柄,CuP脉存在;灰 褐色,缘毛基部1/3灰褐色,端部灰白色。前、中足乳白色,前足转节和腿节腹侧黑 色,胫节外侧黑色,跗节具浅褐色环;后足土黄色。腹部26节有背刺。

卵半透明乳黄色,长椭圆形,具有纵横网格。成熟幼虫长2025mm,头和前胸 黑褐色,中胸两侧红褐色,中胸背面和后胸及腹部淡绿色,腹部背面及侧面通常有5 条褐色纵纹。幼虫58个龄期。雌、雄幼虫大小相似,雄性68龄,腹部第9节前
缘腹中腺表面有一圆形凹陷,雌虫无此凹陷,这一特征可用于辨别幼虫的性别。蛹包 被在混合寄主碎屑和虫粪的丝质茧中。裸露的蛹褐色至红褐色。腹部第14节背面 前缘有刺列,其中第24节的较为明显。

生物学特性:雌虫将卵成堆产在叶片背面,卵通常产在老叶上。1头成虫平均产 卵140粒,卵期约5天,龄期约40天。老熟幼虫在蛀道内化蛹,蛹期约10天左右, 成虫寿命约57天;1年发生45代,完成1代约需2个月。

地理分布:椰子木蛾原产南亚,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 坦、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

中国分布2013年,在中国海南省万宁市的棕榈科植物上首次发现该虫。现主要 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入侵危害:椰子木蛾的寄主有棕榈科、芭蕉科。其可危害不同年龄的棕榈科植物, 幼虫从植物的下部叶片向上取食危害,逐渐向其他叶片扩展。幼虫取食叶片并在叶背 面形成蛀道,蛀道内粪便与其吐丝交织。每个叶片上可有几头幼虫,严重受侵染的植 株,叶片干枯,除顶端少数叶片外,整个树冠均被侵害。椰子木蛾寄主植物棕榈科植 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成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十 分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价值极高。椰子木蛾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全年可 危害的特点,对寄主的危害相当严重。

防治方法:加强对来自东南亚等疫区国家棕榈科等寄主植物及产品、运输工具等 进境检疫。削减和烧毁被害叶片和枯叶等,可以减少虫源。

18.          松树峰


学名:Sirex noctilio Fabricius

英文名European woodwasp

别名:云杉树蜂,辐射松树蜂

分类地位:膜翅目Hymenoptera,树蜂科Siricidae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44mm,雌性与雄性成虫相比体型略大,圆柱形,触角 黑色。雌虫头部、胸腹部具蓝色金属光泽,胸足桔黄色,腹部末端呈角突状;雄虫头 胸部具蓝色金属光泽,腹部基部和末端呈黑色,中部桔黄色。后足粗大、黑色。幼虫 乳白色且为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1020mm,头宽约35mm。蛹为离蛹,乳白色, 长1018 mm。卵乳白色,呈梭形,长约1.4mm,中部最宽处直径约0.5mm

生物学特性:一般11代,但气候寒冷时一个世代也可能持续23年。我国 发生的松树蜂雄雌性比为2.4:1左右。在北半球,7月末至8月初是松树蜂羽化的高峰 期,南半球,羽化高峰期集中在12月末和次年1月初。雄虫一般早于雌虫35天羽 化。成虫寿命较短,雌虫只有5天,雄虫大概12天。松树蜂可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 生殖,未交配的后代均为雄虫,交配后产的后代为雌虫或雄虫。雌虫在每个产卵孔至 多产3粒卵。松树蜂在产卵时,会将体内的昆虫毒素和贮藏的共生菌注入产卵道内。

地理分布:原产于欧亚大陆和北非,后传入澳洲、南美、北美、非洲等地。

中国分布2013年,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首次发现,现主要分布于 内蒙古、吉林、黑龙江。

入侵危害:松树蜂主要危害松属、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以及美国松属等种 类。松树蜂幼虫的取食和钻蛀能对寄主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其产卵时注入的毒素和共 生菌能够严重影响寄主体内的水分平衡、光合产物运输等重要的生理代谢过程,同时 降解寄主木质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和破坏树体内部结构,逐步削弱寄主的防御能力从 而加速树势的衰弱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防治方法:松树蜂倾向于危害衰弱木,应及时伐除衰弱木及枯立木,减少其适宜 的寄主数量;还应控制林分密度,密度大容易引起松树蜂种群数量的增长,应适当间 伐控制林分密度。可在林间设置诱木,方法是在1.3m处浅表环割树皮或在树干0.5m 处注射除草剂或结合使用,羽化期后集中处理诱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