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置沿革
1950年10月,设重庆市第四区;1955年10月,第四区定名为九龙坡区。1988年底,辖5乡1镇8个街道,174个居民委员会,55个村民委员会,477566人(城镇340434人,农村137132人)。
1989—1994年,九龙坡区隶属关系、地域、行政区划无变化。1995年3月,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九龙坡区划出4个镇3个街道,划入9个镇、1个乡、1个街道,保留2个镇、5个街道。至此,九龙坡区辖6个街道、11个镇、1个乡。
2005年,辖7个街道、11个镇。
第一节 隶属演变
1939年12月,今石坪桥、谢家湾、杨家坪、黄桷坪和九龙镇大部分地方属重庆市石桥铺直辖镇,九龙坡区其他地方属巴县。1942年2月至重庆解放,石坪桥等属重庆市第十七区,九龙坡区其他地方仍属巴县。
1950年10月20日至1952年11月6日,石坪桥等属重庆市第四区。第四区人民政府驻大坪。1952年11月6日,第四区人民政府迁驻李家沱。1955年10月24日,第四区定名为九龙坡区。至1988年底,隶属关系未变。1988年11月,区人民政府迁驻杨家坪。
第二节 地域演变
1950年10月20日,重庆市将解放前第八区和第十七区区域合并建重庆市第四区。
1952年11月6日,调整重庆区划,化龙桥、大坪、歇台子和石桥铺4个街道,石桥、歇台和黄泥3乡划给第三区(今沙坪坝区,3乡于1951年4月至9月建,歇台乡在沙坪坝区石桥乡以东歇台子一带,黄泥乡在石桥乡以西黄泥街、二郎村一带);黄沙溪和遗爱祠2个街道划给第一区(今渝中区);陆续将巴县人和镇(驻中梁山)、建胜乡(1951年10月巴县析人和镇置)、屏都镇(驻土桥)、南泉管理局(驻南泉镇)、鱼洞镇、大窝乡(1951年巴县析鱼洞镇置)划入第四区。1953年2月,鱼洞镇、大窝乡和石板乡(石板乡为第四区析鱼洞镇置,划还巴县后改名小坝乡)划还巴县。同年1月17日,巴县跳磴乡双河等3个村民组划入第四区;2月21日,巴县立桅乡的新田、界石乡的2个村民组(即南泉镇白鹤、虎啸2村)划入第四区。
1965年2月15日,划出九宫庙、新山村和跃进村3个街道建重庆市大渡口区。至1995年2月,区境无变动。
1995年3月,原巴县白市驿、含谷、走马、金凤、陶家、巴福、西彭、铜罐驿8个镇和石板乡,以及沙坪坝区石桥铺街道、石桥镇划入九龙坡区。九龙坡区所属李家沱街道、土桥街道、南泉镇、花溪镇划归巴南区;茄子溪街道、建胜镇、八桥镇,九龙镇大堰村第二、三、四村民小组划归大渡口区。至此,辖区均在长江北岸。
第三节 区界勘定
1995年6月,市政府在关于部分区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工作的补充通知中明确: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16居委会与沙坪坝区小龙坎街道联芳村的边界交汇以59研究所面南围墙及专用马路对面重庆市税务学校面北围墙为界,南为九龙坡区,北为沙坪坝区。同年11月,经市政府同意,九龙坡区与大渡口区的行政区域边界交汇线以1989年市国土局协调两区确定的国有土地申报、登记、发证的五百分之一地籍图的实际控线为界。1998年,区成立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与7个区县(市)的边界勘定工作。1999年,完成与江津市(今江津区)64.6公里的勘界并进场测绘。2000年,区与周边7个区县(市)的7个交汇点、7条线勘定全部完成。至2001年,全区历时3年的勘界工作结束,共完成与巴南区4.3公里、与璧山县16.3公里、与江津区64.6公里、与渝中区11.3公里、与大渡口区62.1公里、与沙坪坝区66.2公里、与南岸区5.9公里的勘界任务。并编写《九龙坡区勘界工作纪实》,汇集勘界资料2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