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九龙坡区地处重庆市主城西部,地跨东经106°15′~106°35′,北纬29°15′~29°35′之间。东与渝中区接壤,北与沙坪坝区毗邻,南与大渡口区相接,西与江津区、璧山县相连。浩浩长江从西彭镇花果山入境,流经西彭、铜罐驿、九龙3镇南边,在谢家湾街道黄沙溪出境,域内流长约30公里。缙云山脉蜿蜒西部,中梁山脉横亘其间,将九龙坡区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占地约70平方公里,已基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西部占地约350平方公里,是重庆主城西进的重点区域。中梁山以东地区以浅丘为主,海拔250~450米;以西地区呈西北高、东南低地势,海拔180~400米,多为浅丘平坝。全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湿度大、光照和霜雪少。常年平均气温16℃~18℃。
九龙坡区全境原属巴县。1939年12月,石坪桥、谢家湾、杨家坪、黄桷坪和九龙镇大部分地方属重庆市石桥铺直辖镇。1942年2月至重庆解放,上述地区属重庆市第十七区。1950年10月20日,将重庆市第八区、十七区合并建第四区。1952年11月6日,重庆市第四区人民政府由大坪迁驻李家沱林荫村,1955年10月24日,重庆市第四区定名为重庆市九龙坡区。1988年11月,九龙坡区人民政府由李家沱林荫村迁驻杨家坪西郊路27号。1995年3月,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九龙坡区划出3个街道、4个镇,保留5个街道、2个镇;划入1个街道、10个乡镇。1998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不改变行政区划前提下,区委、区政府委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管理石桥铺街道和石桥镇。2005年末,辖杨家坪、谢家湾、石坪桥、黄桷坪、中梁山、石桥铺、渝州路7个街道和九龙、华岩、白市驿、西彭、铜罐驿、陶家、走马、含谷、巴福、金凤、石板11个镇。全区面积431.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65万人。户籍人口78.39万人,其中城市居民55.75万人、农村居民22.64万人。
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89—2005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富民强区为根本,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先后实施乡镇企业主体发展战略、科教人才战略、高新技术战略、城市化战略、都市农业战略、大开放战略,作出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重要决策,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0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连续6年位居全市区县第一。
工业经济强势发展。九龙坡区是重庆市重要工业基地。1989年,区境内有区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20个,中央、省、市属工业企业114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1亿元、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8%。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农业和商业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助推乡镇企业上台阶。1993年,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4.6亿元,跃居全市区县榜首,九龙、华岩等6个镇全部跻身四川省乡镇企业百强镇,杨坪、大堰、九龙3个村成为乡镇企业亿元村。城市工业在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中焕发生机活力,同乡镇工业互促互补、交相辉映。同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14.7%、93.2%。1995年,是重庆行政区划调整的第一年,按照“理顺关系、抓好龙头、奠定基础、首战告捷”要求,工业开局良好。实现工业总产值149.8亿元、工业增加值33.1亿元。“九五”期间,企业改革势在必行,经济转型责任重大,区委、区政府一手抓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手抓非公有制企业发展。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9.2亿元、工业增加值61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59.7%、84.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面达7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48.5%。“十五”期间,制定高新技术战略实施纲要、工业结构调整计划,开发建设九龙园区、西彭工业园区,助推工业经济再上台阶。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4.4亿元、工业增加值118.5亿元,均列全市第一,分别比2000年增长98.3%、94.4%。形成汽车摩托车制造、机电设备制造、铝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九龙工业园区综合经济指标位列全市特色工业园区第一,九龙坡区成为重庆工业大区。
都市农业成果丰硕。九龙坡区是重庆市近郊蔬菜生产基地。1989年,蔬菜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44%,生产蔬菜1.4亿公斤。农业总产值2718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7元。1995年起,按照“建立基地、培育龙头、创新体制、拓展领域”思路,引进城市工商资本、私人资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在白市驿、含谷、西彭3镇建成1400公顷蔬菜产业化基地,在石板、巴福、走马等镇建成万亩伏淡季水果基地,在铜罐驿、陶家、西彭3镇完成万亩老柑橘基地改造。至2005年,有农业产业化组织121个,从业人员4654人,集约化经营土地1300余公顷,带动农户17087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2600万元。1998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发展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2000年,以中梁山以西北部5镇为范围,编制《重庆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2002年,启动建设重庆白市驿花卉苗木示范区,2003年,该示范区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至2005年,示范区拥有现代设施的生产基地467公顷,花卉企业64户,年销售收入5022万元。2003年起,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发展花卉、果树、蔬菜、生态旅游四大主导产业。2005年,生产花卉3865万株(盆)、水果1.7万吨、蔬菜18万吨,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业吸引380余万游客休闲度假,同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83元,比2000年增长45.7%。商贸经济日益繁荣。1989年,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双轨制”,重要商品实行计划管理,粮油肉糖凭票定量供应,日用商品经营以国有批发企业和国有、集体商业企业零售为主。商贸企业规模较小,业态单一,经营品种不够多,没有专业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亿元。20世纪90年代初,施行承包经营、“四放开”“公有民营”系列改革,区政府采取加快城乡市场建设等多项举措,助推商贸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亿元,比1989年增长116.4%。同年,全区有了第一家三星级宾馆、第一家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九五”期间,国有、集体商贸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集体资本逐步退出商贸业,民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等经济组织成为商贸业主体。200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比1995年增加1.1倍。2001年,启动建设杨家坪步行商业区,至2005年初步建成,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新世纪百货公司、重庆百货等国内知名企业等纷纷入驻,2006年商品销售额25亿元,2009年商品销售额101亿元,以杨家坪步行商业区为核心的杨家坪商圈已成为市民休闲购物的又一选择。至2005年,全区形成以杨家坪商圈为核心,4条商业特色街为依托,大型专业市场为基础,华岩、白市驿、西彭区域性次级商贸中心为节点的商贸流通体系。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亿元,比2000年增长94%。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与民共享。198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7元。城市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消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5%,人民生活总体属于“温饱型”。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8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1%、50.3%,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基本小康。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03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83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1%、48.9%,全区人民生活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二
加快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小城镇建设“三管齐下”,着力打造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的都市新区。2005年,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71.1%。
城区面貌焕然一新。1989年,城市建成区面积23.46平方公里,分长江南北两大板块。房屋建筑面积约880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房约占90%,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危旧房多、棚户区多、筒子楼多,没有高层建筑,加之城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市政设施不配套,街景较杂乱。20世纪90年代初,重点实施杨家坪地区旧城改造。1993年起,按照“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改面貌”城市建设目标,一年改造一片旧城小区,一年推出一批重点工程,至1998年累计投入60多亿元,共改造危旧房27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房屋100余万平方米,城市形象明显提升。1998年起,实施城市化战略,着力建设杨谢石黄都市区、九龙华岩新城区、西彭和白市驿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城市新区拓展面积每年在1平方公里以上。1998年,占地68公顷的天宝新城开工建设,至2005年,共建成商业用房和住宅楼80余万平方米,入住2.2万人,吸引商家近300户,直港大道美食街成为城市新名片。于1998年设立的九龙园区,经过连年建设,至2005年,园区入驻企业1259户,实现技工贸收入22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1.6亿元,每天有数万人在此生产、生活,成为新兴“工业城”。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平方米,分别是1989年的2.6倍、3.6倍。城市道路和专用公路328公里、民用燃气用户18.4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9万户,分别是1989年的3.6倍、6倍、57倍。移动通信、互联网从无到有,用户分别发展到52万户、7万余户。中梁山以东城市下排管道总长21万米、照明路灯1.9万盏,分别是1989年的6.2倍、3.9倍、17倍。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993年起,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原则,开展小城镇建设。至1997年,批准建设项目312个,建筑面积50.7万平方米。1999年,区委、区政府决定以西彭、白市驿“两个组团”、白市驿—西彭、含谷—金凤“两线”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2001年,编制中梁山以西9镇小城镇体系建设规划。1998—2003年,全区小城镇占地面积每年扩展1平方公里。2005年,新增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城市管理屡上台阶。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市容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卫生、绿化、秩序)”“门内达标”责任制。1986—1991年,连续获重庆市“山城市容杯”综合竞赛第一名。1999年,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户数占应签户的95%。2000年,推行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实施综合管理。2001年,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启动桃花溪综合整治工程。2003年,区委、区政府制定实施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意见,提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工作原则,形成市、区、街(镇)、社区四级管理网络。2005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67.7%、绿地率34%、人均公共绿地7.7平方米,成功创建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区。
三
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1989年,区境内有幼儿园245所、小学92所、普通中学33所、职业中学10所、普通高校4所。区委、区政府在财政困难情况下,筹措资金876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确保危房面积降到校舍总面积的1%以下。20世纪90年代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列入全区工作重点。1991年、1993年分别投入934万元、355万元用于学校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1995年,九龙坡区实现基本“普九”。“九五”期间,一方面继续推进中梁山以西9镇“普九”,一方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96—1998年,投入6800万元,新建、改扩建中梁山以西学校,添置教学设备、用具。1998年,市教委确定九龙坡区为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区政府制定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五年计划。2000年,经市政府检查验收,九龙坡区实现全面“普九”。2003年起,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名校、名教师、名校长),助推办学水平整体提高。2005年,全区有幼儿园198所、小学79所、普通中学35所、职业中学8所、普通高校7所;其中市、区级名教师1010人、名校长30人、名学校27所。同年,全区高考上线人数、中考联招上线人数分别位居重庆主城9区第二,初中教育整体水平位列全市前茅。
科技事业全面进步。1985年起,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服务体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1989年,全区有科技人员3379人,其中科研机构9个、专业科技人员955人。20世纪90年代初,区政府制定依靠科技振兴九龙坡区规划纲要,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发展科技型企业。1995年,全区有科技人员12661人,其中科研机构29个、专业科技人员4752人。“九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立区科技经济顾问团,扶持发展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全区有科技人员4644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39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市级科技项目31项。“十五”期间,制定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计划、高新技术战略实施纲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发建设九龙工业园区、西彭工业园区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兴办九龙兴科技市场,加强科技普及工作。2005年,全区有科技人员6698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009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科研机构69个,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有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5个,位列全市第一。17年,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32项、市级296项、区级262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省(部)级14项、市级113项、区级102项。1997—2004年,九龙坡区连续四届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文化事业和谐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以区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院为骨架,乡镇文化站、广播站为网络,驻区大型企事业单位俱乐部、影剧院为补充的文化阵地。市文化局命名走马乡为“民间文学之乡”、九龙乡为“楹联之乡”、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传统诗词之厂”。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相继新建一批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院、文化服务站。九龙坡首部志书出版发行,《九龙报》创刊。民间特色文化影响扩大,国家文化部命名九龙镇为“中国民间艺术(楹联)之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走马镇民间故事》一书。进入21世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至2005年,创建国家级文明镇、村各1个,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单位2个;市级文明标兵单位8个、文明单位44个、镇村10个、社区10个、文明大道3条。文艺创作呈繁荣之势,诗歌散文、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歌曲曲艺、摄影楹联等艺术百花齐放。群众文化十分活跃,拥有非职业老年合唱、艺术、腰鼓团(队)106个,常年参加活动3万人左右。民间特色文化队伍扩大,九龙楹联创作人员100人以上,走马镇民间故事讲唱群体300余人。全民健身运动持续、广泛开展,拥有体育协会174个、体育场地329个,体育设施总面积13.8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提档升级。1989年,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185个,病床4895张,职工87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18人。20世纪90年代初,区政府筹集资金,建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至2005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0个、卫生服务中心9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提高医师准入门槛、完善医疗设施、购置先进医疗设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等举措,全面提高医疗水平。90年代末,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2003年起,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至2006年,行政村100%、农民71.7%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05年,建成西南地区首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发病率从1989年的770.69/10万降至392.01/10万,实现疫情网络直报。同年,区内有医疗卫生机构370个,从业人员50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81人。每1000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人、病床3.9张,建成覆盖全区的食品、药品、传染病、职业病、母婴保健等公共卫生监督体系。
社保体系稳步健全。1989年,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11.8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5万人,主要是国有企业职工。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不分单位性质和职工身份、统一缴费标准、统一支付办法的“广覆盖、全方位、一体化”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施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体工商户、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1世纪的头5年,先后施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同时,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特困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1.93万人,其中企业职工8.63万人、灵活就业人员3.1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0.1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9万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10.27万人、4.28万人、4.31万人。形成覆盖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区委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宪法和法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区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一方面帮助在区的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一方面领导区“四大班子”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区委建立双月座谈会、人事安排协商会、区委常委与党外人士结对交友等制度,定期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有关情况,协商讨论区的重要人事安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区政府建立情况通报会、对口联系、特约人员等制度,向党外人士通报政府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接受民主监督。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主任会议议事规则、人民代表联络工作办法、人大常委会评议工作办法等制度,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区政协制定常委会工作规则、主席会议工作规则、政协专门委员会组织简则、提案工作规则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等制度,体现政协是各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士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委一方面帮助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建设,做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和培养选拔,一方面领导和支持区人大、区政协大胆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履行职能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手段。区人大常委会正确处理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出在监督中支持、寓参与于监督的工作思路。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探索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代表视察、专题调查、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部门工作评议、个案监督、询问质询等有效监督形式。发挥人大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指导“一府两院”推行执法责任制。区政协探索出履职与为改革、开放、发展服务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协助区委、区政府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相结合的工作路子,寻找结合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和渠道,采用视察、提案、建议、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言献策。改进协商形式,重大问题协商在党委、政府决策之前,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协商在人代会通过之前,政协的民主监督开始形成特色。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区委领导人民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和支持人大、政协全面履行职能。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2000年,区人代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议》,交由区政府组织实施。至2004年,有
54个政府部门和16个街、镇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监督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重点。2004年,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编制和实施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决议、关于区政府举债审批程序的规定等,把人大对经济工作、财政工作的监督逐步由程序性的监督变为实质性的监督。区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对干部实行评议、监督。区政协全面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对全区的重大问题主动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大调研、大讨论、大论坛。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权利。1990年,全区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做到行使职权规范化、工作制度程序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开展活动经常化。职代会行使对单位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定职工生活福利重大事项、评议推荐领导干部等职权。1991年,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中,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1995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职代会对企业的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进行审查、监督,保障职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1998年,按照程序、内容、时间、形式、管理“五规范”要求,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施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1999年,全面推行厂务公开,让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2000年,推行镇务公开。2003年,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加强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服务、协调与监督的关系,强调政府部门要尊重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街道办事处应把社区建设作为中心工作。2004年,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完成第六届居委会换届选举。2005年,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行全方位政务公开,对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各类事项,除涉密、个人隐私外,均向公众公开。
17年,发展成就巨大,但困难和问题犹存。首先,经济“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好。二是发展“东西不均”。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市建设和群众增收“双重”压力大。三是环境“约束突出”。资金、土地、规划、能源等“瓶颈”制约尚未完全破解,“中梗阻”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不适应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要求。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九龙坡区人民前进的脚步。辉煌的历程在激励,神圣的使命在召唤,艰巨的任务在鞭策,美好的蓝图已铺开。追逐“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浪潮,九龙坡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民生为导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国前列、西部领先”为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产业集群化、环境生态化”三大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力争到2012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成为经济发达的内陆开放区、生态宜居的魅力都市区、城乡统筹的先行示范区,让九龙坡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