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DeepSeek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九龙坡区地方志工作>《重庆市九龙坡区志》 >第2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地貌

日期:2025-10-14

九龙坡区地处重庆市主城区西部。位于东经106°15′~106°35′,北纬29°15′~29°35′之间。东邻渝中区,北毗沙坪坝区,南接大渡口区,西界璧山区、江津区。长江从西彭镇花果山入境,流经西彭、铜罐驿、九龙3镇南部边沿,域内流长30公里,在谢家湾街道黄沙溪出境。辖区面积431.86平方公里,农耕地占38.17%,城市占地14.1%,林地、水域等占47.73%。

缙云山蜿蜒西部边境,中梁山脉横亘中部,将全区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中梁山以东以浅丘为主,一般海拔250450米,多为海拔3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中梁山以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180400米,多为浅丘平坝。

全区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丰富,雨热同季,日照少,无霜期长。春早多倒春寒,夏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雾。常年平均气温16℃~18℃,全年无霜期340天左右。桃花溪、磨滩河、大溪河、梁滩河流经区境,水资源丰富,适宜植物和动物生长,植物种类达860种,动物260余种。有煤矿、地热等多种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质

辖区处于四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基底断裂东南延部分。背斜紧密,两翼不对称。西翼陡东翼缓,北斜轴线扭摆弯曲呈“S”型,构造高点多;背斜之间的向斜宽缓,均向北收拢翘起,向南敞开。观音峡背斜以东为复式向斜,呈短轴状。

断裂构造不太发育,主要分布于背斜构造轴部,其中以观音峡背斜较为密集,以压性及压扭性逆断层为主,张性断层仅见于猫儿峡附近。宽缓向斜中未见断裂发育。构造裂隙受区域构造压力作用的制约,产出状态具有一定的规模性。一般在砂岩灰岩等硬脆岩层中密度较小,但规模较大;泥页岩类及薄层砂岩密度较大,而规模一般均小。域内的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地层总厚3267.26196.8米。

地质构造由老到新分布为:

二叠系(P),在观音峡背斜核部山地小范围出露,属上统计兴组(P2L)。岩性以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石灰岩为主,厚3050米。

三叠系(T),分布在背斜核部及两翼,属下统飞仙关组(T1F)、嘉陵江组(T1J),中统雷口坡组(T2L),上统须家河组(T3XJ)。中、下统岩性主要为灰至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灰岩与紫红色钙质页岩互层,区内厚950米左右;上统(T3XJ)岩性为灰至青灰色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薄煤层,区内厚500米左右。

侏罗系(J),广泛中低山坡麓及向斜谷地中,属中下统自流井组(JI--2Z)。中统下沙溪庙组(J2S1)、上沙溪庙组(J2S2)、遂宁组(J2sn)。上统(J3P)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紫灰色中厚层状长石英砂岩,下部夹少量生物碎屑灰岩。

第四系(Q),零星分布于河流两岸及山麓谷地中。河流两岸主要为河流冲积层,由细粉砂及砾卵石组成;山麓谷地主要为残坡积粘土、亚粘土,厚015米。

第二节 地貌

辖区地处华夏构造体系川东南弧形构造带的华蓥山基底断裂与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交接地区。长江从辖区南侧向东流,再折向东北在黄沙溪处出境。整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一般在250450米间,最高点标高692.8米,最低点标高169.25米,相对高差523.55米。背斜中低山脉,核部石灰岩裸露,形成以溶蚀地貌为主的岩溶槽谷景观;两侧由上统坚硬的长石英砂岩构成锯齿状列峰山岭形成外山,地貌类型以侵蚀剥蚀为主。核部有厚层砂岩残留,形成“坪状”高丘或“台状”山景观;两翼地形开阔,以浑圆状中、低丘陵为主。

背斜低山面积105.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4.5%。西部的缙云山背斜海拔高350680米;中部的中梁山背斜海拔350690米。外山陡峭,坡度600800,主要为林业用地,背斜中的槽谷以旱地为主。

向斜丘陵面积30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0.2%。其中山麓地带2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6%,海拔350450米,兼有低山和丘陵特点;台状中丘51.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2%,海拔250400米;浅丘平坝216.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0.1%,海拔180350米。平坝坡度大都为100以下,浅丘坡度大都为100250。台状中丘和浅丘平坝为辖区内主要农业用地区和城镇用地区。沿江河谷阶地1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5%,有15级阶地。因阶地平坦、开阔,大都为城镇用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九龙坡
DeepSeek助手

数据中心

政务公开
可视化系统

政策问答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