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成立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产研院在九龙坡区、重庆大学双方的坚强领导下,明确方向、夯实基础、凝聚力量,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的要求,紧扣“抓平台、抓项目、抓人才、抓服务”四个抓手,做到日常工作规范化、重点工作深入化、创新工作亮点化,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项目引培。目前已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与装备、生态环保等产业领域的12个研究中心,全资控股1家高科技公司,孵化参股6家高科技公司,引进并代管1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司。 二是平台建设。成功获批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三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评审中),其中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获得市科技局“三高合一”专项经费1000万元。成立了坝道工程医院重庆分院、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南中心、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分支机构。三是人才引进。截至目前从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专兼职研发人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盟科学院院士1人,荣获2018年九龙坡区重点人才项目一等奖。四是技术转移。深入挖掘校内外科技创新成果300余项,组织参加首届“智博会”、第二届“科交会”、第十三届“高交会”等一系列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会、洽谈会,积极拓宽技术转移渠道。强调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专利申报工作,累计申请各类专利共计31项,其中PCT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五是教育培训。积极开展“从商业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转变与融合”“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未来与挑战”专题培训4次;广泛对接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初步构建教育培训资源网络和课程体系,引入有竞争力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探索产研院自我造血功能。六是团队建设。构建“一院两公司”运营平台,完善产研院业务板块,实现校企合作、对外投资、知识产权运营等市场化运营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选聘产研院内部工作人员,今年组织产研院2018年管理人员招聘会五次,选聘财务、项目、行政等专兼职运营管理人员14名,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管理团队;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与飞驶特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人事代理协议,对产研院聘用工作人员采用劳务派遣、合同聘用两种模式,实现人事管理“双轨制”。 七是制度建设。建章立制,制定完善了人事、行政、财务、资产等1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接待、出差、考勤等流程,保障产研院高水平、高效能运行。建立健全项目引评制度体系,制定完善《项目入驻流程管理办法(试行)》《入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八是宣传推广。完成产研院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建设,累计发布新闻、通知、企业需求300余条,公众号关注量1200余人,网站点击30000余次,充分挖掘建设亮点和已入驻项目的品牌效应;通过重庆大学官方网站、重庆晨报、新华网、九龙报、重庆之声等官方媒体积极扩大对外宣传力度;编撰产研院《工作简报》,目前已出刊34期,实时报道产研院工作动态;重视区域营销资料制作工作,根据产研院最新工作动态,及时更新展厅内容,编制产研院宣传手册、宣传PPT、宣传片及产研院院刊。九是优化服务。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根据项目不同需求,细化项目服务,目前已建立项目服务五大资源库,其中企业需求库已有105项企业需求、人才资源库已有102位人才、投融资机构库63家机构、中介机构库80余家、项目成果库成果300余项;共建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就共建工业设计研究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将艺术、时尚元素与科技成果融合,助推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加强科研管理,累计辅导并组织研究中心团队申报市区级科技创新项目、人才项目1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