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疫情防控 >健康知识

教你对付史上最难缠的过敏原-螨虫

日期:2021-08-26

一、“无螨”人生只是个传说

螨虫!看不见,摸不着,非常难搞!

你想象中的螨虫是什么样?真正的螨虫是一种蠕虫状的微小节肢动物,身体大小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有些可小到0.1毫米,大多在1毫米以下。

螨虫种类很多,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螨虫有3万多种。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从陆地到海洋,从森林到土壤,从沙漠到河流,螨虫无处不在

有些螨虫寄生于人或畜的身体上,吸食血液,是传播人畜疾病的重要媒介;有的螨类以植物为食,是农作物和林木中的重要害虫;捕食性的螨类是害虫(螨)的天敌,是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自由生活的腐食性螨类对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螨虫也不全都是负面角色嘛!

解析

有些种类的螨虫确实可以引起疾病,例如尘螨、蠕形螨、恙螨、疥螨等。尘螨可以引起人的过敏性反应。蠕形螨寄生于人体的皮肤,可引起酒渣鼻,或让人的皮肤潮红、瘙痒。恙螨可以引起恙虫病。疥螨可以引起一种有剧烈瘙痒的顽固性皮肤病,即疥疮。

二、过敏人士的除螨“必修课”

看到新闻里说,新床单睡上一周,会滋生上千万只螨虫!你躺着感觉到的“这里痒、那里痒”,基本都是螨虫在捣鬼。日常所说的螨虫,通常是指居室内的螨虫,即尘螨。尘螨是室内最常见的螨虫,已记录在案的有34种,其中又以粉尘螨和户尘螨最为常见。尘螨最喜欢生活在枕头、枕巾、被子、衣服等纺织品中,以人类或动物的汗液、分泌物和脱落的皮屑为食。

这些小东西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无论是活体、尸体,还是其分泌物、排泄物,都能引起过敏患者的强烈过敏反应。生活中常见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皮炎,大多与它脱不了干系。此外,它还可能引发荨麻疹、特异性皮炎等。

解析

尘螨控制是过敏性疾病整体治疗的一部分,患者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生活所在地气候条件和个人居住环境制定适当的除螨措施。如果你是个健康的成年人,不曾出现过尘螨过敏,那就不必专门除螨。保持日常清洁,定期晒晒被褥就行。如果你对尘螨过敏,那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除螨措施!

三、了解一下除螨“必杀技”

螨虫在卧室中的孳生密度较高,在床垫、沙发中的孳生量最多。衣服上孳生的螨可能并不对人体构成危害,但衣服可能是螨的传播工具。随着人的活动,螨虫被运输至不同场所生存繁殖。如果打算清除家里的尘螨,可以考虑这些方法:

1.降低室内相对湿度。将相对湿度降低到50%以下是控制螨虫及其过敏原水平最常用的方法。螨要生存就必须从周围获取足够的水分。试验表明,在相对湿度低于50%,温度为25~34℃时,成年螨仅能存活5~11天,逐渐就会因脱水而死亡。一般家庭可使用高性能吸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来降低室内的相对湿度,既实用又有效。

2.使用特殊的防螨材料来包装床垫和枕头。将床垫和枕头用防螨材料包起来,就可以防止螨虫在里面孳生。防螨包装材料可以选塑料、很细的纤维织物或合成材料等。

3.床上用品要勤洗勤晒。床上用品的清洗、烘干和干洗都有助于清除螨虫。阳光中的紫外线也可有效杀死部分螨虫。床单、枕套、毛毯、床垫套等,应每周用55℃以上的热水清洗一次,可杀死螨虫并去掉绝大多数螨虫过敏原。滚动烘干机杀死螨虫的关键是维持一定的温度,且有足够长的时间——如果温度在55℃以上,那么维持10分钟即可杀死所有螨虫。

4.地毯、窗帘和家庭装饰织物应定期清洁。上述物品为螨虫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在潮湿地区,室内应少铺地毯,窗帘应换为百叶窗,家庭装饰织物也尽量少用。如果使用地毯,应该每周真空吸尘一次。常规真空吸尘可去除表面的螨虫和过敏原,但不能显著减少活螨的数量,也不能去除深藏的过敏原,因此需要每周至少吸尘一次。

5.冷冻也可以杀死螨虫。-17℃到-20℃冷冻24小时,即可杀死物品上的螨虫。在寒冷地区,将床垫和枕头在室外放置24小时,也是一个靠谱的除螨方法。

四、方法不靠谱除了个“寂寞”

不靠谱方法一:使用臭氧发生器除螨。臭氧发生器在除螨或清除螨虫过敏原方面,还没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不靠谱方法二:蒸汽清洁地毯。如果温度足够高,的确可杀死螨虫并去除表面的过敏原,然而,蒸汽清洁穿透地毯的深度常常有限。相反,蒸汽清洁还常常使地毯残留水分,进而促进螨虫的孳生。不靠谱方法三:化学杀虫法除螨虫。有一些化学杀虫剂的确可以杀死螨虫,但室内使用化学制剂的关键问题是制剂的安全性,同时药剂一定要喷到有螨虫的地方才真的有效。使用效果与使用者经验和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因此非专业人士不推荐使用。

解析

不要为了对付尘螨,就被所谓高科技蒙骗!真正管用奏效的措施包括: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做好卧室卫生,勤洗床上用品,建议每周洗一次;枕头用防螨材料密封;床垫用透气织物或塑料袋包裹;做好室内清扫,每周至少真空吸尘一次,吸尘器的出气口要有高性能的空气过滤器。总之一点:勤快少偷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