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村的龙门阵 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庆实践”
4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 媒体采访活动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举行。
在“民主村的龙门阵”故事分享环节,来自九龙坡区的干部群众以及企业代表从基层治理、创新创业、群众生活等多个角度讲述了民主村牢记“民生为大”,从“老破小”蝶变为新家园,让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
媒体采访活动由中联部信息传播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兆明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琼、市政府外办副主任张娅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世莉,以及60余名中外媒体记者参加。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主村的今天”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与社区干部、老百姓唠家常、聊家事,关心小孩上学、老年生活、基层负担等问题,得知大家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很健康,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断。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的理论,九龙坡努力践行着。”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在“民主村的龙门阵”上,围绕“民主村的过去”“民主村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覃昌德说,民主村始建于1950年,是国营建设厂家属区,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是九龙坡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好的小区。随着时间推移,改革开放后,民主村受制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生活环境、配套设施、居住体验开始显得相对落后。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积极推行旧城改造,民主村作为中国第一批旧城改造区域,我们十分注重功能性设施建设,聚焦菜市场、电梯、排污、小孩上学、老人就餐等问题,积极补齐生活配套,便利居民生活,用三年左右时间让民主村焕然一新。
“从民主村70多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主村的今天!”覃昌德的话语掷地有声,并通过展示一张张民主村改造的照片,从“共商、共建、共享”三个维度,回应了现场媒体记者的疑问——“民主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第一个是共商。“让民主村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这是我们在民主村改造过程中一条非常重要的举措。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管理,都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老百姓共同制定发展规划,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起点。比如,在改造过程中,电梯怎么安、菜市场怎么设、污水怎么排,社区党委书记作为“共商”主持人,通过上门征求意见、召集大家座谈等方式,大家共同商量,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的事,人民群众自己说了算。
第二个是共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在民主村改造中,既包括硬件设施的调整,也包括软件环境的优化;既要考虑原住居民,也要考虑外来人口,下硬功夫抓实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比如,我们以居民公约、居民自治为抓手,实现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建设,促进了邻里和谐友好,这既是过去式,也是未来民主村的“路”。
第三个是共享。就是民主村改造后,由全体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比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社区老年食堂能让老年人享有保姆式服务,川外九龙附小等优质学校可以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星级家门口就业驿站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就近找到工作,还有来到民主村经商办企业的市民,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
“民主村的共商、共建、共享,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也是我们基层老百姓最能感受到的典型案例。”覃昌德在分享总结时向中外媒体记者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在重庆、在九龙坡多走走看看,九龙坡、欢乐多,看中国熊猫、吃重庆火锅。
“数治”城市更聪慧 幸福生活更美好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九龙坡区作为重庆的老城区,市场主体多、人口数量多,具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典型特征。如何用数字化的手段为城市治理赋能,让城市变得更聪明,让市民生活更便利、安全和高效?
九龙坡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主任刘建军以3个案例,道出了九龙坡交出的“答卷”。
第一个案例:“一件事一次办”,让市民日常办事更便捷。
为了让市民办事更省心、更方便,重庆针对出生、上学、就业等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上线了85个面向企业和群众的“一件事”,九龙坡推出了“网上办”“就近办”“视频办”等一系列服务,这些“一件事”大部分在网上就能一次性联动办理完成,基本不用跑腿。
比如孩子入学,家长只需手机登录“渝快办”APP,点击教育入学“一件事”服务,“刷脸”就能完成报名和审核,用时不到1分钟。
而这样的体验,在过去一年里,九龙坡的市民通过“一件事一次办”办事10万余件,满意率达99.9%。
第二个案例:“高楼消防码”,让市民生活的环境更安全。
九龙坡高层建筑多,一旦出现火灾,就会严重威胁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降低隐患,全区2904栋高楼都建立了带有身份信息的“高楼消防码”,张贴在每栋楼的大门口。
市民可以扫码查看自己所在楼栋的消防管理信息,并能随时上报消防通道堵塞等安全隐患,系统收到信息后自动派发任务到物业单位,并督促马上整改完成。
同时,根据每栋楼风险等级的不同,系统内也会显示不同颜色的风险码,无风险时显示绿码,有低风险时就会显示蓝码,直到隐患消除才会恢复为绿码。
“隐患发现得多、消除得及时,火灾就自然会变少。”刘建军说,2024年九龙坡区通过“高楼消防码”共收集处置高层建筑消防隐患700余个、数量增长50%,火灾全年下降了36%。
第三个案例:“九龙坡城运通”,让市民反映的问题处置更高效。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管理中,九龙坡开发了面向市民的“九龙城运通”系统,号召市民随手拍照、“一键”反映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并协同相关部门及时响应、快速办理,通过数字化的方法畅通市民反映问题和为市民解决问题的双向通道。
比如,市民随手拍照上报一起井盖破损问题,系统收到后,就会通过智能预案自动将事件分配到城市管理局进行处置,一般不超过2天井盖就能修复完成。
目前,“九龙城运通”上线4个月以来,已高效处理市民反映的问题4200多个,每个问题都有回音、有结果,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使用和好评。
“数字化治理,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贯穿于老百姓日常衣食住行的一个个智慧生活场景。”刘建军说,每个应用的背后,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具体实践。面向未来,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上线更多智慧应用场景,让数字为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艺术,正在重塑我们与社区的关系
“我1992年出生在民主村,爷爷和爸爸都是建设厂的职工,民主村是建设厂的家属区,这里承载着我们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民主村社区一角艺术空间创办人周正茂,曾留学意大利攻读艺术专业,感触最深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
民主村之于周正茂来说,就很有生活气息。于是,五年后,他回到了“村里”,把自家的老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创办了“一角艺术油画空间”。
周正茂的小店在巷子深处,那个环境并不适合开店铺。然而,随着社区城市更新进度的加快,政府部门的积极行动,老房子外的道路平整了,路灯亮了,“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他的小店得到了受益:不仅有附近的居民,还有来自各地的绘画爱好者,甚至有的顾客会专程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店里画画。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非常感激社会各界对一角艺术油画空间的支持和理解。”周正茂说,社区工作人员协助我们开展了艺术沙龙活动,街道为我的小店做了道路指示牌。我遇到的所有困难几乎都能及时得到政府部门的回应和解决,就比如给店后院修建了楼梯,让顾客能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画画。
如今,民主村的美好,在周正茂的心中不断具象化。
当他们在黄葛树下举办“油画星空夜”,当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老物件艺术展”,当一角艺术油画空间成为了外地人打卡的“艺术客厅”,这些变化都在印证着:艺术,正在重塑我们与社区的关系。
周正茂认为,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我们既需要“北上广深”的繁华,也需要“民主村”这样的精神栖息地。他的小店只是一滴水,但他希望这滴水能映照出中国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可能性——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让艺术成为社区的记忆。
“我相信,我的小店会越来越好,民主村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老居民眼中的幸福新生活
76岁的陈代蓉,是建设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在民主村社区已经生活了50多年。
她亲历了民主村从破旧的老社区华丽蝶变“逆生长”的全过程。
她说,她在这里生活,感觉幸福满满,生活愉快,心情舒畅。
那么,曾经的民主村是什么样子?
陈代蓉向大家娓娓讲述:那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坑坑洼洼,电线像蜘蛛网一样乱缠在道路两旁,乱搭乱建的铁皮棚子随处可见,不安全也不卫生,让人感到头疼。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条件的年轻人都搬走了,留下老的和小的守着破旧的家园。当时的她多么希望,社区能够被改造,成为大家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没有想到,我梦想成真,终于等来了这一天。”陈代蓉回忆,当社区小妹儿拿着规划图告诉大家“民主村要改造了”的时候,她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从推土机进场,到蜘蛛网电线下地,再到铁棚子拆除……陈代蓉像一名热心“监工”,时刻关注着“村里”变化的一点一滴。
更让陈代蓉高兴的是,社区改造不仅修了“面子”,更暖了“里子”——社区食堂每天提供15元一顿的老人餐,每餐二十几个菜,价格便宜吃得放心;社区医院档次提高了,增设有中医理疗室、推拿室,医生和我们直接签约,上门服务,一般打电话给医生,他们10分钟左右就会到家里来给我们看病;现在的建设渠,以前可是我们民主村有名的臭水沟,现在清水流淌,建设渠广场成了大家散步遛弯的“打卡地”。
“这些变化,让我们这些老街坊真正感受到了‘老社区的新生活’。”陈代蓉说,民主村的改造变化,离不开政府的大量投资,更离不开基层的管理。同时,“村里”人也积极参加“村级”管理,用实际行动让社区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记者:肖雨 王茂松 杨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