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2024年教育情况介绍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满足民之所需。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幼儿园统一管理、年检、审批、评价、考核,新增独立建制公办园27所,累计33所。全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8.72%,普惠率达到90%以上。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五化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已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三是推进高中教育集团特色发展。以优质高中教育集团为带动,做优集团、做强初中、做精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高考实现质与量的再突破。四是推进职业教育“双优”特色发展。成立重庆首个先进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区职教中心成功升级建设A类“双优”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成效获市政府真抓实干项目激励。
(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回应民之所盼。一方面,强化基本建设硬支撑。完成育才中学科学城校区、科学城谢家湾学校、杨家坪中学A区等5个新建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1.4万个,改造提升学校44所。另一方面,提升内涵发展软实力。实施党组织领导的集团化办学,典型经验被评为全国“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百家案例”,接受《人民日报》专访。“坚持五育融合、实现全面育人”典型经验在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会上交流;紧扣“东西一体化、全域现代化”,遴选东部优质学校,与中梁山、西三镇25所学校“一对一”结对帮带,推动优秀教师轮岗交流、集团交流、帮扶交流,交流比例近40%。实施“2531”名师引领行动,培育名优教师2427人,带动1.48万干部教师专业成长,“弘扬行知精神,做新时代大先生”典型经验在光明日报《教育家》论坛交流。2023年教师获国家级、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92人次,获评部级精品课39节,排名全市第一。
(三)提高学生关爱“精准度”,解决民之所忧。一是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全面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统筹解决近4.4万名随迁子女就近入学,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落实特殊学生帮扶。按照生均1万元/年高标准落实特殊学生教育经费,建成特殊教育资源室43间、心理健康咨询站点77个、党员爱心工作室103个,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546人次,拨付资助资金452万元。三是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建立“周研判、月推动、季通报、年考评”安全隐患研判工作机制,动态更新“三特”学生台账,落实上放学“三见”工作制度。建立“12345”食堂管理机制,在中纪委群腐整治督查中被肯定有制度、有创新、有成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实地调研杨家坪中学时给予肯定,工作经验在全市交流。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坚持稳进增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加独立建制公办园2—3所;新建1所学段全覆盖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推进25个“一对一”结对帮带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学科竞赛、国际教育等4个培养基地,建设市级高中特色示范校,形成高中整体发展合力;推动先进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推进区职教中心创建全国A类“双优”中职学校,工艺美术学校打造全国优质艺术特色专业,开展综合高中试点。
二是坚持除险固安,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压实书记校长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落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全力做好校园安防设施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三特”学生“一人一案一专班”清单化关心帮扶,加快建设“校园安全一件事”数字化平台,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深化“12345”食堂管理机制运用实践,办好阳光食堂,形成具有标志性辨识度的典型经验。严防涉校涉生安全稳定事件和网络舆情发生,牢牢守住教育领域安全稳定防线。
三是坚持改革突破,推进教育强国实验区建设。围绕高质量课堂建设、教育评价改革、数字化教育建设、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5大重点项目,培育12所项目实验学校,带动一批项目成员学校,推广一批典型改革经验,形成一批具有九龙坡标志性辨识度的教育改革成果。
四是坚持惠民强校,抓实优质学校建设。聚焦化解入学矛盾,加快推进区职教中心、区实验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陈家坪小学、巴国城小学等项目建设。着力推动重庆临港谢家湾学校、六店子片区学校、石桥铺小学、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