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民政局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区民政局 > 部门信息

九龙坡区顺利通过“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结项验收

日期:2022-08-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建设农村美丽家园,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017年12月,九龙坡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8个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之一,是全市唯一试点区县。试点以来,九龙坡区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村社区治理相融合”深入推进“三治”融合、“三变”试点、“三社”联动、“三改”行动,摸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党建引领、群众自治、产村融合、社会参与、服务民生”的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子。2022年7月,全区建成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顺利通过民政部结项评估验收。

一、推动“三治”融合,健全完善农村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探索通过“村民自治、良法明治、崇德善治”等治理方式,不断夯实乡村治理之基。一是村民自治发动群众。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四项清单”,即村社证明事项保留清单、取消清单,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和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从源头上厘清镇街和基层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党建引领村社自治实践,各村社因地制宜建立“院坝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吸纳“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能人、党员干部参与开展议事协商协调。西彭镇探索“铝都院落”微自治创新,引导群众以院落为单位开展自治,充分动员村民参与进来。二是良法明治和谐乡村。制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方案》,推动完成“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社会规范修订,充分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保障群众利益,引导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及亲属享受惠农惠民政策“8+N”公开制度,总结出“五合章”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自治“六项制度”等村务监督经验。建立村“两委”候选人区级部门联审机制,组织、纪检、政法、信访等部门联合组建资格联审小组,清理前科劣迹村社干部27名。三是崇德善治文明乡风。以德治为基、文化为魂,深入开展“乡贤典范评选、文明礼仪竞赛、家风润万家”等道德建设活动,激发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打造崇德向善、民风淳朴的文明乡村。每年评选10个“庭院环境美、家居人文美、勤劳致富美、邻里和睦美、爱心奉献美”的农村家庭,引导农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截至2022年8月,全区文明村镇率达71%,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4个。

二、扩大“三变”试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不断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和产业结构,探索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强”。一是发展“资产运营型”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对闲置土地、院落、厂房、门面等集体资源,通过合理流转、承包租赁等方式,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全市首例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在中梁山街道共和村开展,通过“集体资产清单化、股权设置股份化、权益分配预算化”途径,村民每年都能按股分红。截至2022年8月,共和村集体资产从3780万元壮大到3.5亿元,累计向村民分红2313余万元。二是盘活“土地经营型”集体经济。九龙坡区西部乡村紧邻双福、德感、西彭等工业园区,村民进城务工情况较多,一半左右农田闲置撂荒。为此,九龙坡区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按照“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出租、土地互换、宅基住房、土地入股”等方式,实现土地向企业流转、向种植大户流转,规模化运营农村闲置土地。2018年,西彭镇新民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重庆喜乡遇农业股份合作社”,1020亩土地经过宜机化整治后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截至2022年8月,累计收入219.3万元。三是探索“项目开发型”集体经济。推动全区资源要素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集聚,全面梳理土地、金融、财政等重点政策措施,支持镇村用活农村资产、搞活农村金融。铜罐驿镇英雄湾村探索村域内置金融改革,以“土地经营权、房宅使用权、土地流转收益权”作为抵押品,引进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授权合作社委托贷款,募集股金100万元(包含集体社员股金40万元,以及乡贤股147份、老人股22份、普通股31份,每股3000元),累计内置金融贷款98万元,年内收益分红3万元,农村金融实现新发展。

三、深化“五社”联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深化“五社”联动创新,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畅通农村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做法获民政部肯定。一是建立“党建引领+社会协同”机制,培育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1+N”培育体系,建成1个区级社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3个镇街社会组织服务基地,大力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方式,社会组织备案申请由所在社区直接审批。截至2022年8月底,全区登记注册社会组织616家,专业社工机构50家,位居全市首位。二是建立“平台运行+项目运作”机制,做实社会服务。线上,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关爱帮扶中心”,村民直接发布“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知识普及”等需求。线下,民政部门统筹项目资金200万元,购买社会工作项目25个,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怀”等社会服务,农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更足。三是建立“社工+义工”双联动机制,加强社会治理。制定《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实施办法》,建立“三岗二十一级”社工职业体系和个人量化积分与职级晋升制度,打造职业化社工队伍。建立“全科社工”培育机制,通过“专题培训、定岗锻炼、师徒帮带”等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社工。打造专业化义工队伍,协助社工开展“社会救助、教育辅导、禁毒戒毒、残障康复”等社会服务。截至2021年8月底,全区培育专业社工4120人,招募义工26.25万人,打造“五色志愿队”“暖杨志愿者”“四海救援队”等志愿服务队伍700余支,社工专业技能优势和义工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

四、开展“三改”行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以“危改、厕改、废改”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做法获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真抓实干通报表彰并给予资金激励支持。一是实施危旧房屋改造。按照“遵循村民意愿、统一规划设计、村社组织实施、政府适当补助”等方式,让村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整个试点期间,全区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屋209户(其中C类51户、D类158户),创建美丽庭院60个。探索农村“住商融合”试点,村集体和村民以闲置部分房屋入股,引入社会企业统筹全村住房资源发展民宿、文创、休闲、餐饮、研学等新农村产业,村集体和村民按“房屋标准份量化”(房屋17.65㎡为一个标准份)参与营业额分成,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二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生活习惯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改,完善农村厕所“建、管、护、用”机制,做到改一户成一户。试点期间,全区累计完成农村改厕16728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高于全市一类地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三是开展无废乡村试点。建立“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区域处理”四级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率先开展散户净化槽试点,系统推进农村脏乱差陋治理。试点期间,累计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570余吨,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村街村景焕然一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九龙坡
DeepSeek助手

数据中心

政务公开
可视化系统

政策问答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