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救助管理站: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近年来,区救助管理站在区委区政府、市民政局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积极服务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创建,切实维护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扎实履行了服务民生、兜底保障职责。
一、日常救助工作
2020-2022年,站内共受助1101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7人,未成年人66人。各定点医院共收治流浪危重、精神病人167人,使用救治经费379.9万元。持续完善易流浪走失人员数据库,目前已累计入库3218人。
二、重点工作
(一)制度建设
严格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由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九龙坡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由分管区领导牵头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全区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协作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建立局领导定点联系制度、特约监督员制度、警务联络制度、健全机构内部管理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规范救助机构工作规程,压实托养机构监管责任,全面提升救助管理工作服务水平。
(二)医疗监管
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坚持“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分别护送到区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定点治疗。与各医院签订《定点医疗合作协议书》,严格按照《九龙坡区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精神,每半年一次组织相关部门及2名内科、精神科专家组成联合检查组,通过调阅病人档案、查看诊疗记录、核对用药清单等方式,对救治情况进行了专项审核,结算救治费用。安排专人每月到定点医院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关注生活照料、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事项,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切实维护在院病人合法权益。
(三)寻亲安置
对暂时无法查明身份的滞留人员,及时开展DNA采集、发布寻亲公告等,多渠道开展寻亲工作。对滞留时间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人员,按照《九龙坡区长期滞留无法查明身份人员落户安置实施方案》(九龙坡府办发〔2020〕 89号)进行安置,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安置工作以“发现地即为安置地”为原则,属地镇街是人员安置责任单位,负责为其办理落户手续,申领低保、医保、特困供养、残疾人福利等各项资金,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照护和资金监管。2020年以来,共安置12人到杨家坪、西彭、铜罐驿等镇街,均实现了与救助站脱钩管理。
三、特色工作
(一)滞留人员寻亲
2020年初,各定点医院共有37名长期滞留人员,最长滞留时间达8年以上。随着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我们成立“蒲公英寻亲工作室”, 建立专职寻亲队伍,秉承“心有爱、贵有恒”工作理念,通过多平台合作、多渠道查询,大力开展滞留人员寻亲工作。我们依托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中国失踪人口档案库、区家和社工等平台和机构,采取人脸识别、线上直播、心理疏导专班、实地走访等方式,当年就为25名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乡和亲人,相关经验在全市救助管理工作培训会上进行了交流分享。2021年以来我们加强了与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合作,结合公安系统开展的“团圆行动”,进一步整合资源、紧密协作,又为8名新增滞留人员、3名已安置人员确定了身份。
(二)“跑站”人员转化
“跑站”人员是一些既好逸恶劳又熟悉救助政策,辗转于各个地方救助站重复求助,以此获利为生的流浪人员的统称。“跑站”现象一直是困扰救助管理工作的难题,尽管各救助管理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挤压了“跑站”在救助系统内的生存空间,但“跑站”现象始终无法根治。2021年我们引入江北春天社工机构,对长期“跑站”人员开展教育转化探索工作,通过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家庭干预等方式,帮助其尽早摆脱“跑站”或流浪乞讨状态,回归正常生活。两年来共服务“跑站”人员67人,签订《不再“跑站”承诺书》21份,其中未再来我站52人,未再到全国其他救助机构28人,教育转化工作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