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14号代表建议的复函
王小平代表:
您在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完善和做实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第214号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我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区级重点任务和重点改革项目全力推进。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关于建设心理服务阵地
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国内首家心理产业园。依托心海心理产业园,成立九龙坡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辖区各镇街、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九龙坡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目前全区11个镇街和112个村居已建成心理咨询室,建成率分别达84.61%和72.73%。
但从总体来看,部分镇街及村居建设的咨询室仍存在建设标准低、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下一步,我委将结合即将在全区范围开展的“积极心理试验区”项目,借助清华大学心理学专业技术力量,统筹协调区教委、区民政局、区残联等区级部门及各镇街,积极打造心理服务示范点并广泛推行,逐步提高基层心理咨询室建设的规范性,更多的体现尊严、独立、自由等人文关怀要素。同时,针对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参与度低的问题,进一步加大精神与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持续营造全民关注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引导辖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减少歧视与偏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关于配备专兼职专业技术人员
一是组建专业队伍,夯实人才基础。2020年,区卫生健康委牵头整合区精神卫生中心、九龙坡区心理咨询协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资源,建立人才信息库,组建九龙坡区心理健康领域专业服务队伍6支(含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社会工作者专业队伍、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志愿者队伍、心理治疗专家队伍各1支)。二是开展分类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组织开展镇街工作人员、基层医疗机构精防工作者、心理健康领域专业服务队伍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分级分类培训4次共计205人次。
但在国家已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的背景下,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严重制约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各项措施有效落地。下一步,我委将积极协调市卫生健康委及市精神卫生中心,借鉴先进地区工作经验,加大基层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培训认证力度,夯实人才队伍,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咨询体验。同时,我委将加强与各镇街及区精神卫生中心沟通协调,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三个一”帮扶指导模式基础上,探索建立精神科医师点对点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并做到镇街全覆盖,实现全区精神心理卫生专业技术力量的有机整合,缓解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不足的难题,提高心理服务的可及性。
三、关于落实心理服务措施
一是开通24小时公益心理服务热线。2010年,区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区精神卫生中心,组织心理健康专家,成立心理咨询专班,坚持24小时值守,通过热线咨询方式,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专业、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二是搭建线上心理服务平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卫生健康委整合辖区心理服务资源,搭建“九龙坡区战疫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密织社会大众心理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线上测评、放松减压、热线咨询等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平台累计访问量3458次,心理测评985人次,预约咨询58人次。三是开展全民心理健康服务项目。2018年以来,区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测评26.2万人次,心理疏导586人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团体心理辅导132场,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20场,辖区居民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下一步,我委将联合区委政法委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督促检查,指导基层心理服务站点根据市级专家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初筛—干预—转介工作机制,全面、深入、规范落实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同时,继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整合高校与专业心理服务机构优势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持续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健康讲座、个体疏导等服务,不断提高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此复函已经邢雅翕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您填写在《答复函回执》上寄给我们,帮助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