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DeepSeek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区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44号代表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2-05-10

向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拓宽成渝经济带建设中文旅合作思路的建议》(第244号建议)收悉,经与区教委、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九龙坡区被市政府定位为重庆中心城区南部人文之城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九龙坡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部署,2020年9月,成都市新都区与重庆市九龙坡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地正式“结亲”。下一步,我们将紧盯政策环境存在差异、文旅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文旅项目缺乏竞争力、品牌整合难度较大等现状和问题,切实加大合作力度、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平台、扩大合作成果。

一、区域精准结对,培育优势产业

(一)协同培育一个“艺术公园联盟”。一是“校校合作”。推动四川美术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联合发展提升,两校牵头成立合作联盟,加强成渝地区的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产业发展,共建共享学术讲座、教师交流与研修、艺术家驻留项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重大科研项目、重大艺术创作项目、科研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资源。二是“园园结对”。以九龙坡区九龙半岛的重庆美术公园和新都区学院路的超线公园为核心载体,以黄桷坪艺术园区和川音文创园为核心资源,通过院校联盟、园区结盟的方式联合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以艺术再诠释、再塑造等方式优化空间形态、培育新兴业态,推动重庆美术公园和成都超线公园两个项目成为兄弟地标。

(二)共同打造一个“城乡旅游示范”。一是共推绿色生态旅游。联动中梁山旅游区、泥巴沱森林公园、夏河溪乡野公园、尖峰运动公园等项目,利用森林山体、河流沿线、主干道绿化扩容、现有公园绿道建设等,构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绿道体系,打造生态旅游廊道升级版,形成成渝地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区。二是共推乡村旅游促振兴。联动新都区的北星大道沿线、漫花庄园、斑竹园足球音乐小镇等特色乡村旅游点,与九龙坡区的铜罐驿大英雄湾美丽乡村建设、西彭真武宫村、陶家九龙村等乡村振兴点实施精准结对协同发展,共同探索农文旅商大融合和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思维,打造成渝合作新亮点。

二、联合立体营销,突出城市魅力

(一)塑造“新龙”鲜明文化形象。通过讲好文化故事、塑造文化品牌与搭建传播平台等举措实现“新龙”两地整体文化旅游传播力的提升,进而扩大文旅品牌影响力。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完善“新龙”两地文化遗产保护清单,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做好文物遗存的保护修缮工作,扩大文物展览开放空间,以冬笋坝巴人遗址公园建造、三国文化产品开发等为抓手,在“新龙”两地建立巴蜀古文化研究展示基地。二是资源可视化、可游化表达。以科技为抓手,以数字互联为牵引,依托两地丰富的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公共传播平台资源,推动成渝地区优秀文化成果的对外展演与交流;以明代状元杨慎、“流浪文豪”艾芜等名人的生平故事为基础联结,两地联合修建纪念馆或陈列馆,通过历史景观故事、文字标识、数字影像等多种手段传播两地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三是两地宣传部门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分门别类策划系列宣传,开展系列活动,按照季节性、节假日等进行策划,通过微信、短视频、头条号、网络直播等平台广为传播,并让两地民众参与其中,增加宣传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引导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解对方,认识对方,走进对方,让两地民众交流进一步活跃起来。

(二)加强“新龙”相互推介导流。一是加强红色线路策划。围绕建党100周年,串联位于新都区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黄霖故居红色纪念馆、升庵生平馆、天府家风馆,九龙坡区的建川博物馆、刘伯承六店旧居、周贡植故居等红色旅游点,策划“红色的足迹”九龙、新都行主题游线路。二是加强整体营销推介。向异地游客定向宣传推介新都区和九龙坡区的人文、民俗、景点、美食、新闻、游记等,为成渝双城记导流,通过上述内容的沉淀和创意呈现,在假期定向来成渝的外地游客推送两地的文旅爆款产品和游玩消费券。例如,串联九龙坡区“九龙九景”、生态之旅、工业之旅和新都区“音乐百花谷——玛歌庄园——宝光桂湖文化旅游区”线路,对来往两地的游客给予充分的消费优惠措施,比如成渝大小景区联票、交通通票、住宿通票等,着力建设两地无缝对接的一体区域。三是开通旅游专线。在新都和九龙坡两地同时落实旅游公司,通过政府引导,公司运作,完善配套,明确线路,两地间开通多条旅游专线,把新都和九龙坡分别打造成为到四川和重庆的旅游目的地。新都是成都北大门和桥头堡,可以作为重庆游客到成都大熊猫基地、德阳三星堆、绵阳北川等地的旅游首发目的地。

(三)探索“新龙”共办节事活动。一是倡导节会共举。互相借鉴精品节会赛事经验,互相邀请参加西部动漫节、重庆文博会、成都旅游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活动,持续提升“长江文化艺术周”“重庆艺术集市”“黄桷坪新年艺术节”“中国城市艺术旅游发展大会”“迎春音乐文化周”“荷桂生态文化旅游节”“竹园星空音乐节”“火锅音乐节”等活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两地艺术对话和文化交流。二是促进名寺交流。借助九龙坡区华岩寺和新都区宝光寺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以禅宗文化为基础,联合举办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佛学论坛交流会、节事节会活动等。

三、健全合作机制,形成长效模式

(一)形成两地文旅长效对接沟通模式。建立由九龙坡区、新都区文体旅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的文旅联盟,签署联盟宣言和框架协议,制定专项合作计划,共同推进具体合作项目与合作事项落地。从两地文体旅部门、镇街和重点园区等领域,选派综合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年轻骨干队伍,到彼此部门开展挂职交流。围绕艺术文化、文化遗产、乡村旅游等领域,组织两地部门、国有企业开展管理、技术等挂职交流,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办法互学,共同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

(二)建立两地文旅发展共谋机制。一是建立行业协同纽带。以成立“新龙”合作联盟为牵引,形成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鼓励成立两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景点景区等各类联盟,开展常态化合作交流活动,鼓励文旅企业参与联盟交流活动,激活文旅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大框架下,确定“新龙”两地文旅发展利益协调机制,确定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具体规则,设置约束与补偿机制,包括违反规则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与处罚规定、利益冲突仲裁方式等,通过一系列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降低利益矛盾风险。

(三)优化两地文旅发展基础平台。一是筹措资金。两地共同筹划成立“新龙”文旅创新发展基金,鼓励两地文旅企业申报,促进文旅资源市场化开发,优化产业要素配置。设立项目跟踪支持机制,动态掌握两地文旅项目进展程度,为企业提供支持服务。完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举办文化事业单位、文旅企业合作与发展会议、论坛等活动。二是整合要素。探索建立“新龙”文旅一体化要素展示及交易平台,集成两地文旅资源信息、文旅产品信息、文旅项目信息、文旅资讯、文旅企业信息、文旅部门政务公开信息等,提供交易场所、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组织交易、出具鉴证等服务,形成专业、科学的对外公开业务流程。

(四)加强两地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新龙文旅领军人才计划”,开展两地文旅智库建设,吸纳一批创新型、实战型文旅专家,培养和吸纳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旅产业新生力量。二是加强人才培训。推进校企合作、政企校合作,共建一批人才实训基地,补充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意人才、内容制作人才和技术类人才。三是加强柔性流动。定期通过线上人才交流网站和线下人才沟通平台双轮驱动,盘活人才互通交流路径,结合运用“共享用工”“灵活用工”新型用工方式,打破区域性人才壁垒。

此答复函已经区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赵玮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答复函回执单上,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九龙坡
DeepSeek助手

数据中心

政务公开
可视化系统

政策问答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