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九龙坡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69号提案的答复函
杨利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做好疫情防控预防体系的建议》(第169号提案)已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我委正在积极打造以区疾控中心为核心,区内各公立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救治服务统筹协调、相互融入、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已将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作为区疾控中心的临床基地,提升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医师的临床诊断经验。落实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的前哨作用,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强化应急体系建设
我委将进一步深化应急、疾控、医疗协调配合,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定期开展了常态化疫情防控演练,涵盖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社区暴发演练等内容,强化疫情防控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升全区应急处置能力。
三、规范预检分诊及感染科建设
疫情发生以来,全区按照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管理工作的通知》(渝肺炎组医发〔2020〕8号)要求,规范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的哨点建设,全区每个二级以上医院建成标准化的发热门诊,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标准化的预检分诊台和隔离室,提高预检分诊能力,指派有专业能力和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或相关专业的医师,充实预检分诊力量,承担预检分诊任务,强化哨点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目前区人民医院、区二院、重庆建设医院、国药重庆西南铝医院均设置了感染科,配齐配强预检分诊人员,同时,我们也要求区中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其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国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预检分诊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提高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
四、提升全区核酸检测能力
全区核酸检测能力已大幅度提升,现已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9家,共有核酸扩增仪43台、核酸快检扩增仪1台。同时强化核酸报告时间,每2小时安排一家具有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对发热病人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及市卫生健康委《关于转发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的通知》文件精神,未要求转运人员必须有医学相关背景,但同时规定要转运人员在转运过程中要采用标准防护,标本按照A类感染性生物材料进行包装,用符合要求的准运箱运输。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应急演练等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并结合线上学习方式,借助云鹊医、糖医帮、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等线上学习平台,积极组织人员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疫情防控及新冠疫苗接种等培训。同时,在医联体框架下,开展专家下基层、教学查房、专题讲座、技术指导等,并通过“九龙坡云医院”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及远程超声诊断等,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六、增强公众防疫意识
疫情发生以来,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全区各部门、镇街及所有单位全力开展了科普宣传工作,群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已明显增强。全区卫生系统利用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等线上线下形式,全方位开展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各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单位在商圈、企业、社区居委会张贴宣传海报17.3万张,发放宣传折页36.9万份、宣传单132.6万张,播放科普宣传视频共13.8万余小时,发送手机宣传信息364万条,宣传总覆盖达132.9万余人次。
七、完善公共卫生配套机制
2020年区政府为应对疫情防控投入经费近3900万元,用于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实验室改扩建,以及购买个人防护用品、核酸检测、环境消杀、专业人员能力提升等工作。下一步区卫生健康委将与区财政局积极对接设立“公共风险治理基金”相关事宜,协商完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此答复函已经邢雅翕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答复函回执单上,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