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文字解读

《九龙坡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日期: 2022-02-14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编制论证《九龙坡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于2022211日正式印发实施,是指导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九龙坡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九龙坡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把科技强区建设作为总命题、总纲领、总要求,为九龙坡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

一、科学研判科技强区建设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九龙坡也将科技强区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开启区域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其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并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对科技创新系统部署,这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区委召开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动员全区上下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创新战略方针明确、战略目标定位准确,任务举措重点突出、实施路径清晰,为九龙坡深入推进科技强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是挑战机遇前所未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九龙坡科技创新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九龙坡作为成渝地区“双城”“双核”相向发展的“主通道”,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主战场”,必须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带动区域整体创新水平保持在重庆市第一方阵。

三是创新需求前所未有。进入新发展阶段,九龙坡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引领和强有力支撑。因此,九龙坡将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贡献、创新生态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

二、准确把握科技强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打造成渝地区“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奋力谱写九龙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创新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贡献明显提升、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有力支撑九龙坡高质量发展。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集聚度。吸引科技创新主体、平台、项目、要素等向九龙坡集聚。2025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架构基本完成,汇聚高新技术企业750家、科技型企业4000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占比不低于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不低于70%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活跃度。全力打通科技创新的体制堵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衔接。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6%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科技创新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度。全方位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配置资源。到2025年,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高校在九龙坡设立分院、分校,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创新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5家,大力引进“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200名。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度。全面加大科技供给力度,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6%成为重庆市重要的科技成果诞生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三、系统部署科技强区建设的关键任务

(一)着力建设“两园两带”科创示范区域

九龙坡区加快科技创新,坚持不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两园两带”科创功能提升工程,努力把九龙坡建设成为“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一是西彭科技创新园以“西三镇”为主战场,应突出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应用,强化科创功能,充分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坡片区管委会职能作用,坚持与科学城一体化发展,围绕铝合金等轻量化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围绕科学城建设发展需要,打造重庆“科学之城”产业示范地。二是九龙科技创新园以“东三街”为主战场,应突出技术升级和科技服务,优化科创功能,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等数字经济,加快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将“东三街”打造成为创新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高品质商贸商圈区和高质量服务业集聚区”。三是杨家坪智慧城市展示带是九龙坡的窗口、城市的客厅要围绕智慧城市主题,加快建设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特别要以九龙新商圈智能化改造升级为重点,丰富智能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充分彰显“智慧九龙坡”形象。四是九龙半岛及湾区“科艺”融合发展带突出人文艺术与科技创新融合主题,以“美景、美育、美业”为主线,以建设重庆美术公园为抓手,加快七大功能区域建设,加强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建设环川美创新生态圈,积极培育新型艺术业态,壮大以美术为重点的艺术产业集群,把九龙美术半岛及湾区打造成主城都市区新地标、重庆“人文之城”新名片。

(二)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

紧扣产业发展基础及提质增效升级需求,聚焦汽车摩托车、智能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现代化服务业“4+1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氢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九龙智造”提质工程,组织实施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攻克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推动汽车摩托车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实施汽摩产品升级工程,推动实施汽摩生产技术优化工程。二是推动智能产业特色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升级发展,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推动软件产业精细化发展。三是推动新材料产业轻量化发展。加快布局轻量化材料,提升轻量化材料创新能力。四是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智能化发展。实施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创新项目,实施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工程。五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六是推动氢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引进鸿基创新、势加透博、理工清科等氢燃料电池企业,聚焦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碳纸、电堆、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八大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以及燃料电池系统,加快建设氢能科技产业园,打造“西部氢谷”。

(三)大力推动社会民生科技创新

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围绕人民生命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科技创新专项行动,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升大健康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二是提升生态环保科技水平。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生态环保领域科技应用示范。三是促进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瞄准平安城市公共安全技术需求,聚焦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聚力突破社会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网智能感知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布局公共安全多领域应用场景,积极创建科技创新支撑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一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深化落实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二是加快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发挥科研院所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五)引育科技创新人才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识才、聚才、用才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一是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重点项目引才。二是培育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壮大产业发展人才。三是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六)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一是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示范区。二是推进与重庆高新区一体化建设。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四是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对标对表中央改革部署、市委和区委改革要求,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一是转变科技管理职能。二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三是建立科研诚信机制。

(八)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四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五是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六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政策原文: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