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九龙坡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九龙坡区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乘势而为、砥砺奋进,推动全区迈向服务经济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体系,将九龙坡区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特编制本规划,为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性、战略性、纲领性指导。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现状
第一节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315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494家,服务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600.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71.37亿元,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55.1%扩大到2020年的63.3%,提高8.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年的568.0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53.74亿元。金融业、高技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60%提升至68%,超过“十三五”规划65%的目标。全区服务业韧性十足,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1%,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6.1%,拉动全区GDP增长1.9个百分点。
结构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商贸流通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稳中有进,软件和信息技术、大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9.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超额完成“十三五”占比5%的目标;旅游综合收入187.4亿元,超额完成176亿元的目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68.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4%;民营医疗机构653家,占全区医疗机构总数的89.1%,民营医疗机构数量排主城区第一。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全区进一步加快产业空间集聚,初步实现研发设计、大健康、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先后在东三街、中梁山、金凤镇等片区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群,高新区获批建设西部省市唯一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成功创建二郎片区科技研发集聚区,有效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内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推进,“腾笼换鸟”不断加速,转移搬迁了重庆建设工业集团、北奔汽车生产厂等一批老工业企业,为万象城、民主村城市更新等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服务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区积极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先后出台《重庆市九龙坡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重庆市九龙坡区服务业企业稳增长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将高技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等行业列入扶持重点,服务业扶持资金累计兑现3600余万元。“放管服”改革提速,推动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开办企业“一网、一窗、一次、一日”全流程办结。积极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积极开展云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落地了国改科技基金、启迪数据云集团全国总部、润泽(西南)智惠产业创新城、开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吸引了绿地集团、沃尔玛、中铝集团、碧桂园集团、中国中铁等世界500强企业,奥园集团、福中集团、陕西建工等中国500强企业,以及启迪控股、润泽科技等科技龙头企业落户。
第二节发展优势
一、主城西进门户,立体交通枢纽
九龙坡区位于重庆主城西南部、“两江四岸”交叠点,是重庆主城向西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成渝发展主轴重要交接点。九龙坡区距离江北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临近的重庆西站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客运枢纽,中欧班列(重庆)12天可直达德国杜伊斯堡,西彭黄磏港是长江上游区域性重点物流贸易港口,区内“两横五纵”跨区高快速路网深度融入成渝互联大通道,“一环一横三纵”轨道网络便捷串联中心城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集聚,九龙坡区作为主城西进战略交通门户的地位优势显著。
二、工业实力雄厚,服务市场广阔
九龙坡区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功能板块,是全市重要的工业大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0%。全区大量的工业企业催生了庞大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促进软件信息、新兴金融、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提质扩容,带动文化旅游、医疗康养、高端房产等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九龙坡区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释放。
三、平台优势叠加,产业集聚发展
九龙坡区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主战场,区内集聚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4家,各类研发及创新服务平台35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8家,市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27家,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内拥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彭园区、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九龙园区、巴国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1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企业招引、项目落地和人才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节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培育不够,规模效应偏弱
九龙坡区服务业大而不强,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限额以上企业培育不足,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品牌知名度的服务业企业较少,重点产业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较为缺乏,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还未形成,全区服务业发展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端载体较少,配套相对不足
九龙坡区高端商务楼宇载体供应相对不足,配套功能设施仍有待完善。九龙坡区虽打造了一批具备较好入驻条件的高端商务楼宇,但自有产权的高端楼宇不足,且剩余可承载空间有限,重要会展、论坛、演艺等文化产业活动载体缺乏。同时,大部分商务楼宇商住混杂、设施老化、形象较差,公共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楼宇配套服务有待健全。
三、新业态规模小,支撑能力不强
九龙坡区新兴服务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大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产业链条不完善、分工协作不紧密、集聚效应不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强,“互联网+”“文化+”“旅游+”等新模式发展相对较慢,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还不够深入,产业新经济亮点不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还未形成。
第四节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环境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全球服务业呈现发展新趋势:一是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新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全球制造业呈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升级,全球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三是信息技术提升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服务业逐步成为国际产业投资新热点,全球贸易逐步向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贸易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国内环境来看,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发展环境日趋优化,服务经济加快迈向新时代:一是服务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引擎,服务品种日益丰富,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作用更加显著。二是国家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提振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服务业发展释放了巨大需求潜力。三是国家推进新一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国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新动力和新活力加速释放,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从全市环境来看,重大跨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在渝叠加,重庆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一是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为重庆市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国家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使重庆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加快周边人口进一步集聚,有力拓展了重庆服务经济发展空间。三是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发展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服务业发展相关试点试验在重庆深入开展,赋予重庆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权利,推动服务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从全区发展来看,全市在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和空间布局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九龙坡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全市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九龙坡区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的基础优势,在更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级千兆城市和重庆数字经济先导区,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打造重要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二是全市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进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九龙坡区发挥两个市级特色园区、两个百亿级商圈的产业平台优势,加快集聚发展要素,进一步挖掘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潜力。三是全市“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加快释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九龙坡区彰显特色,更好地发挥“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建设主战场和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核心区的战略优势,促进服务业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推动九龙坡区由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迈进。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九龙坡区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新旧动能转换速度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和经贸格局正面临巨大调整。从国内看,我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挑战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复杂严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从全市看,重庆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产业能级不够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从全区看,中心城区各区域间抓速度、扩规模不断提速,服务业同质化竞争态势明显,全区服务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全区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倒逼阶段,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仍需进一步提速;全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城市品质和形象仍需提升,营商环境相比先进地区差距依然较大,培育和服务市场主体效能仍需进一步提振。
第一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围绕“三高三宜三率先”发展愿景,大力培育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集群化发展的高质量服务业体系。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推进,合理布局。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优势行业和领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引进培育高端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产业、科技研发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重点载体,促进区内服务业空间布局全面优化,各功能区与产业聚集区联动能力显著增强,释放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实现全区服务业向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培育更多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积极从事生产经营的活力与动力,壮大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服务业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集聚。
坚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积极适应科学技术更新迭代、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以及与工业、农业的跨界融合,引导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庆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推进一批改革事项,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服务业市场活力,形成市场更加开放、制度更加规范、监管更加有效、环境更加优良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新格局。
第三节发展定位
到2025年,全区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质量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初步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成渝“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时尚潮流引领(展示)区,有力支撑重庆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
到2035年,建成“双城”“双核”重要的现代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新高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宜居宜业宜游品质之城,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率先基本实现全社会智能化。科技强区、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和健康九龙坡基本建成,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人文艺术、现代服务等中心城区高端功能全面实现,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第四节发展目标
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服务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更加深入,高端服务品牌、产品、业态不断丰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更加显著,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到202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年均增速1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
产业发展更加集聚。以软件信息、科技研发、现代物流、新兴金融、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医疗健康、体育健身为重点的服务业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价值链明显延长,部分行业和领域在全市形成显著优势。到2025年,努力创建2—3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3—4个百亿级服务业产业集群。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全区服务业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到2025年,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分布集中、配套设施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基本形成契合“一江一山三轴四片”城市空间格局的产业发展布局。
载体平台更加丰富。全区科研平台研发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载体集聚能力大幅提升,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到2025年,建设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20个,市级以上孵化平台25个,实现亿元税收楼宇突破15栋,特色楼宇突破5栋。
表 1 “十四五”时期服务业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
量化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 属性 |
1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971.37 |
1500 |
预期性 |
2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3.3% |
65% |
预期性 |
3 |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 |
46.1% |
69.7% |
预期性 |
4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68% |
70% |
预期性 |
5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 |
10% |
预期性 |
6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
68.1 |
140 |
预期性 |
7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
42.96 |
100 |
预期性 |
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占GDP比重 |
3.9% |
5% |
预期性 |
9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753.74 |
1100 |
预期性 |
10 |
特色楼宇数量(栋) |
【3】 |
【5】 |
预期性 |
11 |
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亿美元) |
1.31 |
3 |
预期性 |
12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 |
7% |
预期性 |
13 |
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 |
4.3% |
5% |
预期性 |
14 |
大健康产业增加值(亿元) |
123 |
200 |
预期性 |
注:【】内数据为累计值。
第二章空间布局
紧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大局,集聚资源要素、强化优势组合、探索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长廊、打造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等全市重大部署,积极承接重庆高新区科创溢出效应,大力落实“12345”发展思路,围绕“三高三宜三率先”愿景,牢牢把握“科学之城”“人文之城”功能定位,聚力打造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的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努力实现九龙坡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图1 九龙坡区十大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布局
——九龙新商圈综合服务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杨家坪片区、石桥铺片区和石杨路商业大道周边区域。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双核”城市品质大提升重要契机,以石杨路商业大道串联融合杨家坪片区和石桥铺片区,推进有机化更新、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发展,融合打造中心城区最大新商圈——九龙新商圈,建成重庆现代商贸商务示范区、服务业重要聚集地和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杨家坪片区以重庆万象城升级扩建和民主村城市更新为龙头,重点发展高端商贸商务、专业中介、新兴金融、文化创意、跨境商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高端房产等专业服务和高端消费产业。石桥铺片区重点建设全区特色数字游乐中心,同时积极发展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提升石杨路商业大道沿线的城市形象,引导沿街商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文旅消费街区,争创重庆市级高品质步行街。 到2025年,入驻规模以上新兴金融、文化创意、商贸零售、生活服务等企业30家以上,入驻咨询、会计、法律以及软件信息技术等规模以上专业服务机构、企业或事务所50家以上,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200亿元以上。 专栏1:九龙新商圈产业发展指引 |
新兴金融。以杨家坪为重点推进新兴金融机构集聚,推动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打造新兴金融业集聚区。 专业中介。聚焦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优质配套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咨询、信用、知识产权、智库服务等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专业中介服务。 软件和信息技术。以石桥铺为核心,着力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采集、大数据可视化、数据清洗、数据加工等服务。 文化创意。以民主新村城市更新项目为核心,围绕“创业新天地、商圈新纽带”发展定位,发挥商圈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创业孵化、商业办公功能,布局发展多媒体、美术图案、模型等专业设计服务,以及互联网广告、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定制等创意设计服务产业。 文旅消费。以重庆万象城为核心,发挥高端品牌引领地优势,依托九龙门、九龙印、九龙泉等城市新地标,打造一批现代化、高品质、综合性的文商旅地标,发展新兴文化和旅游消费。 居民生活服务。以杨家坪核心商圈、石杨路商业大道为龙头,发展现代零售服务、新型餐饮住宿服务、数字化娱乐服务、现代城市商业综合管理服务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产业。 |
——二郎片区科技研发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石桥铺街道、二郎街道和渝州路街道,东至虎歇路、长江二路、石杨路商业大道和翼龙路,南至盘龙大道和华园路,西至创业大道和凤西路,北接经纬大道和石新路。围绕“西部最大的科技研发服务产业基地”发展定位,完善生产和服务功能,全方位优化集聚示范区空间布局形态与组织结构。在二郎核心区以重庆数字大厦、启迪科技园、二郎留学生创业园、高新区科技创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业态。在石桥铺核心区依托万科023创意天地、龙湖新壹城等载体,重点发展研发设计、高技术研发等产业。在高庙片区促进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公共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推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孵化转化等全要素的融合支撑。在彩云湖片区完善生态功能建设,构建集湿地科普教育功能和城市公园休憩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服务板块。在奥体中心片区建成集科技时尚、体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服务功能区。
到2025年,入驻规模以上科技研发型企业(机构)120家以上,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达30亿元以上,企业研究与开发(R&D)年度投入达到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的5%以上。
专栏2:二郎片区科技研发集聚区产业发展指引
科技研发。集聚各类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渝州实验室等机构签约落户,持续推动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西南中心、重庆航天信息有限公司西南研发中心、重庆中丹技术转化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营。依托启迪科技园、万科023 创意天地等产业基地以及中煤科工、中机中联等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高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创业孵化等服务。
信息技术。以二郎留学生创业园、高新区科技创业园、格力电器科技园为依托,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家电、电力系统自动化、安防技术、视频系统解决方案、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等信息技术研发服务。
电子商务。依托阿里巴巴重庆产业带、中伯汇网红商学院、有点牛直播电商产业基地等电子商务项目,鼓励工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打造在线金融、旅游、文化教育、卫生健康和生活服务平台。
——九龙半岛文化艺术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九龙半岛片区。立足九龙半岛,突出生态、历史、人文、艺术特色,建设以美术和当代艺术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发展引擎和长江艺术湾区核心区,构建“美术+”科技、金融、教育、设计、影视、会展、生活等八大产业体系。川美片区以四川美术学院为核心,积极推动川美和川音美术学院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艺术博物馆、主题美术馆群落和国际美术展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九龙半岛书院、九龙半岛博物馆群改建项目,有机串联发展美术教育、时尚产业、文创产业,升级打造川美创谷。九龙港片区探索发展美术金融服务,推进九龙半岛美术馆改建,协同发展文化企业办公服务、品质居住服务。电厂片区重点发展美术博览、会展交流、艺术休闲服务,支持修建九龙半岛当代艺术广场,打造艺术交流空间载体。
到2025年,建成一批创新示范、辐射能力强的文化重大项目,入驻规模以上时尚设计、艺术传媒、文化创意、艺术教育等文化企业20家以上,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专栏3:九龙美术半岛产业发展指引 |
时尚设计。依托九龙半岛文创资源,与大型时尚企业开展合作,打造时尚设计工作室聚落和时尚文旅街区,构建时尚设计产业链。 艺术传媒。以九龙半岛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为基础,发展广播影视服务、数字新媒体服务、艺术表演、网络出版服务、工艺美术品销售等文化传播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画廊、拍卖行、文交所等,构建艺术品产业链,打造全球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 文化创意。将保护重庆历史遗存和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发展数字博物馆、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等现代文化娱乐产业,以及多媒体、动漫衍生品、饰物装饰等文创设计产业。 文化旅游。整合开发半岛景观及文化资源,整体布局打造城市观光游览、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研学旅游、旅游商品购物、旅游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 艺术教育。以四川美术学院等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教育场所为辅,发展艺术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教育相关产业。共建四川美术学院第一实验中学,拓展艺术教育特色优势,打造全国美术特色教育示范学校。 商务服务。配套布局商业商务楼宇,依托半岛商务商业需求,发展互联网广告服务、文化会展服务、机构商务代理、活动策划、会议展览等服务。 |
——九龙滨江融合创新科技研发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九龙滩片区,北至黄沙溪立交、南接九龙美术半岛、西至谢家湾正街、东临长江。加快集聚融合创新发展要素,着力招引国防军工领域优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科创投资机构入驻,构建“产政学研投”多位一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圈,形成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军民两用技术研究、转化和孵化基地,成为全市融合创新发展重点区域和示范窗口。发扬和传承艰苦卓绝的“革命文化”和英勇抗战的“抗战文化”,依托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公园、海疆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集市民休闲、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滨江休闲区,打造全国知名的博物馆聚落群。
到2025年,入驻规模以上科技研发型企业(机构)不少于15家,集聚示范区企业研究与开发(R&D)年度投入不低于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的10%;入驻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企业不少于20家。
专栏4:九龙滨江融合创新科技研发集聚区产业发展指引 |
科技研发。以军民两用技术融合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西部融合创新协同平台、融合创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国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重庆)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持续引进优强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金融机构,构建“产政学研投”多位一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圈。 文化旅游。依托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公园、海疆博物馆、京渝文创园等项目,完善夜景灯饰、周边道路、步行通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博旅游观光、互动娱乐、创意设计、体验商业、休闲餐饮、亲水休闲等业态。 金融服务。依托融合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汇聚包括商业银行、投资、担保公司及基金等在内的金融机构入驻,通过创业投资基金、专项贷款、融合创新担保等专项金融产品,为落地项目的启动和快速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
——重庆建筑设计产业专业服务集聚区。范围主要在渝州路街道内,东至虎歇路与渝中区接壤、南至渝州路、西至石小路与沙坪坝区接壤、北临经纬大道。围绕重庆打造“设计之都”总体目标,重点建设重庆设计集团总部、山城设计中心、创新设计街区、设计企业聚落、山城设计学院等核心项目,构建以建筑设计为龙头的设计产业全流程产业链。依托重庆设计集团、中机中联、长厦安基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吸引一批大中型专业设计企业和设计配套的小微企业,引入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平台,以山地建筑、智慧城市等领域为重点,推进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设计产业高端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聚力建设成为设计产业集聚、设计创新迸发、设计成果彰显的建筑设计专业服务集聚区。
到2025年,入驻设计、咨询、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25家以上,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专栏5:重庆建筑设计产业专业服务集聚区产业发展指引
专业设计。重点建设山城设计中心、勘察设计产业园、山城设计学院,引导区内中机中联、长厦安基等龙头企业搬迁入住,发展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建筑专业技术服务产业。
科技研发。依托后勤工程学院,吸引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合作共建山城设计学院,专注于山地建筑、智慧城市等领域,培育设计创新人才队伍,以旗舰项目“山城设计中心”为载体,构建建筑设计研发、产业、人才、文化四大工程,推进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
——巴渝国医大健康产业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九龙街道,东临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南与大渡口区接壤、西接迎宾大道、北至火炬大道和锦龙路。以巴渝国医城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国医国药为核心元素,以国医博物馆为承载,培育融合康养旅游、中医诊疗、药膳饮食、针灸推拿等服务于一体的新中医商业形态,延伸中医药服务,打造新的中医康养文化名片。依托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加大对国医大师工作室、“名医堂”“名医馆”的支持力度,吸引一批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岐黄学者入驻,培育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打造“名院、名馆、名医”集群。积极拓展医疗机构中医服务领域,深化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特色大健康产业集群。
到2025年,集聚医疗服务、健康咨询、体育健身、养老养生、康体美容、康复保健等总部型、研发型企业(机构)5家以上,拥有医疗、康复床位5000张以上,体育健身、康体保健年接待30万人次以上。
专栏6:巴渝国医大健康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指引
医疗服务。以区中医院、区人民医院为核心,辅以民营专科医疗机构,发展智慧医疗服务、医学检验检查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养老与长期养护服务及其他现代医疗服务。加快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围绕名院、名馆、名医,加快培育中医品牌。
健康服务。依托恒胜中药材市场,发展中医药材、营养和保健品及其他健康消费产业,打造“医疗+休养+养生+康复”的疗休养新模式,提供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和职业病疗养等特色健康疗养服务。
文化旅游。以巴渝国医城建设为引领,整合区内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等资源,构建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医疗、养生、康复、养老、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与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旅产业集群。
——中梁山文化旅游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华岩镇和中梁山街道,东临渝昆高铁、南至华岩镇南边界、西至华岩镇西边界、北临重庆西站。以中梁山创建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落实好“四山”保护任务,统筹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充分挖掘中梁山生态文化资源,立体建设花卉博览园、中梁山国际康养城、重庆中梁寨城等景点,形成集度假休闲、餐饮娱乐、养生养老、高端培训、运动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山地公园,构建“山地康养度假区”。以西山村、共和村、西站村、石堰村、新政村为重点,立足乡村振兴发展,结合山地地形,实施中梁寨城、文创部落等项目,形成集文化体验、温泉体验、动物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寨城主题文化体验片区,构建“寨城文化休闲区”。以康养旅游、文化创意为重点,与临港高端商务CBD联动发展,引导旅游、康养、文化、创意领域领军企业落户中梁山,服务总部经济生态圈建设,打造“康养文创总部经济区”,为九龙坡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到2025年,入驻规模以上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企业20家以上,其中总部型企业5家以上,年度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成功创建中梁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专栏7:中梁山文化旅游集聚区产业发展指引
文化旅游。发挥中梁山生态资源优势,以中梁寨城、花卉博览园、中梁山国际康养城等项目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巴渝文化体验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品,着力创建4A级旅游景区。
大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梁山国家森林公园资源优势,以养生激发体育健身活力,以康体带动休闲旅游,以保健丰富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健身康体、养老服务、保健养生、休闲游憩等康养服务,打造集医、养、康、体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重庆知名健身康养休闲胜地。
总部经济。围绕康养旅游、文化创意领域,梳理形成重点招商目标企业清单,加快引进一批第二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总部。同时,研究制定康养旅游、文化创意总部型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及配套扶持政策,加快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
——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坡片区综合服务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西彭镇、陶家镇和铜罐驿镇。以中铝高端制造项目、国鸿氢能科技产业园项目落地为契机,加快轻量化新材料、氢能源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中国铝加工之都”建设目标,联合中铝高端集团等单位,依托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西南铝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全力打造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高端轻合金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以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改造升级传统铝加工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两业融合标杆企业。依托国鸿氢能科技产业园项目以及博世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建设,发挥头部企业集聚优势,建设一批氢能源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加快向氢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发展,打造中国西部氢谷。依托西彭黄磏港,完善物流枢纽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和枢纽经济,培育专业型、智慧化的物流园区、物流平台、物流企业,努力建成西部(重庆)科学城重要的对外门户。陶家片区坚持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科技人文融合,高标准建设科学城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智慧商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驿站文化,建设一批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影剧院。
到2025年,入驻科研、咨询、会计、法律、检验检测等规模以上专业服务机构、企业或事务所25家以上,入驻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0家以上,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
专栏8: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坡片区综合服务集聚区产业发展指引
科技研发。以中铝高端制造项目落地为契机,发挥西南铝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优势,建设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轻金属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高端轻合金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科技金融、小试中试等产业服务体系,助力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加快实施国鸿氢能产业园、博世氢能源燃料发动机、氢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开发试验中心等科研平台项目,促进氢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运营等环节推进补链、拓链、强链,打造“西部氢谷”。
现代物流。加快黄磏港码头建设,培育壮大宝湾物流、宇培国际等重点企业,加快物流平台、物流企业的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和枢纽经济,建设专业型、智慧化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专业服务。围绕制造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检测认证、科技金融、商务、信息、咨询、技术、碳咨询等配套服务,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重庆西站(九龙坡)高铁临港经济区。范围主要包括华岩镇和中梁山街道,东南两面与大渡口区接壤、西至渝昆高铁、北与二郎街道和新桥街道接壤。依托重庆西站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着力提高城市品质,主打“临港”牌,打造“城市客厅”,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聚合共享,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新门户。谋划实施一批高端商务写字楼和高品质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着力提升区域能级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及会展服务、商务服务等服务产业。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品质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绿色、宜居的高端住宅小区,将华岩新城打造成为九龙坡区高品质住房的聚集区。完善华岩国家4A级旅游景区配套建设,做响“华岩禅林”文旅品牌,建设特色消费街区和商圈,培育特色文旅消费业态,形成集高端地产、高端商务、旅游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宜居生活地。
到2025年,入驻金融、会展、商务等规模以上专业服务机构、企业或事务所不少于25家,规模以上旅游服务、休闲娱乐等企业20家以上,其中总部型企业20家以上,年度企业总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专栏9:重庆西站(九龙坡)高铁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指引
商务服务。依托重庆西站交通枢纽优势,谋划实施一批集高端写字楼、高端酒店、高端公寓、生活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优质商业综合体项目,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专业会展、高端酒店等现代商务服务业。
总部经济。着力提升华岩片区城市形象,依托重庆西站交通枢纽地位和九龙坡区产业基础优势,聚力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设立全国总部、地区总部等综合性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专业性总部。
文化旅游。以华岩寺为核心,凸显佛教文化特色,加快推进华岩寺地藏院项目建设,策划推进重庆市华岩佛教博物馆、华岩寺普贤院等工程建设,打造华岩佛教文化体验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高端地产。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理,引入一批品牌地产开发商,着力提高住宅设计品质和建设质量,营造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打造全市高端生活样板。
——高新区九龙坡片区高技术综合服务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高新区直管区的含谷镇、金凤镇、走马镇、白市驿镇、巴福镇、石板镇,东接东三街、西临璧山区、南至陶家镇、北与沙坪坝区接壤。立足重庆高新区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总体定位,坚持高端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着力引进高技术服务业总部机构、领军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优先布局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产业,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关键链条的高技术服务体系和匹配西部(重庆)科学城地位的创新生态圈,为增强科学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强大支撑,建成立足重庆、联动成渝经济圈、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中国西部地区的高技术服务高地。
到2025年,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三大产业实现营收200亿元;引入和培育重庆100强企业10家,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3家,区域性总部20家;集聚检验检测机构营收超亿元企业10家,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0家、软件信息服务百强企业5家。
专栏10:高新区九龙坡片区高技术综合服务集聚区产业发展指引 |
研发孵化。重点依托科学谷前沿科技孵化片区、金凤智能装备研发孵化片区、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重庆光大新科技城等载体,全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研发孵化服务。 软件信息。重点依托金凤软件信息片区等载体,聚焦发展信创软件、IC(集成电路)设计、工业互联网、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软件五大领域,深化软件信息服务对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城市管理的融合应用与赋能。 检验检测。重点依托国家质检基地、高新区科创示范项目二期、科研与测试评价产业化基地(五九所)等项目,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仪器仪表检测、智能装备检测及其他工业品、消费品和贸易品检测五大领域,提高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检测认证服务能力。 科技金融。以科技金融为核心引领,培育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公募基金等持牌金融机构以及供应链金融,并积极拓展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 |
发展重点
第一节聚力发展优势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研发能力,构建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培育配套产业发展的专业咨询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对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业务,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
一、规模发展信息技术服务
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释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创新动能,到2025年,全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40亿元,以重庆数字大厦为核心载体的重庆数字经济先导区基本建成。
(一)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产业
加强基础软件开发应用,依托航天信息、南华中天、亚德科技等企业,发展面向工业、农业、服务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软件,重点发展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发展工业控制、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方面的应用软件及一体化解决方案。促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重庆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支持重庆高新软件园服务国家战略,引导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向软件产业园集聚,力争在软件细分行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二)着力发展数据服务产业
加大政务数据资源与企业数据平台的对接共享力度,有序扩大公共数据开放。积极培育数据采集产业,推动各类传感设备和采集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和商业机构的应用示范,培育引进面向汽车制造、医疗健康、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传感器设备生产企业。引导发展数据存储产业,引育一批数据存储研发类企业、科研院所,支持研发主体在加强存储核心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的基础上加快对数据存储应用示范及商业模式的探索,深化产学研用产业链。深化发展数据处理产业,加快推动重庆传晟大数据科技集团总部基地、智慧健康精准服务解决方案等项目落地,鼓励企业开展数据清洗、脱敏、分析、建模、可视化等业务活动。打造中新数通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争取重庆数字大厦接入中新国际数据通道,积极引导输出数字内容设计能力、数据中心算力能力、产业赋能服务能力。大力培育数据安全产业,引进培育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密码机、密码卡、智能密码钥匙等数据安全供应商企业,同时在政府、军工、科研院所、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推广数据安全服务应用。
(三)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以重庆数字大厦为核心,吸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集聚,加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优先配置人工智能创新资源,用好创新政策,打造全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园。丰富人工智能产业方向,引导区内企业积极发展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智能翻译系统、智能客服系统等产品和服务。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推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芯屏器核网”、汽车、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梅安森、创新奇智等企业发展基础通用型、垂直行业型人工智能服务,同时围绕政务服务、安全监测、应急管理、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重点领域,促进人工智能在政府端、企业端、消费端等场景的广泛应用。
专栏11:信息技术服务 |
软件服务培育工程。支持重庆高新软件园导入核心资源与技术,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圈,打造线上+线下产业集群,促进全市乃至全国产业资源协同共享。 软件企业平台化工程。培育跃途科技、诺怀软件等一批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发展工业软件、智慧城市、数字内容、物联网服务、云计算等行业应用软件及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软件企业平台化转型。 数据服务培育工程。推动重庆传晟大数据科技集团总部基地、智慧健康精准服务解决方案等项目落地,培育引进传感器设备企业、大容量存储设备及存储器芯片企业。依托润泽大数据中心项目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区内数据中心优化布局和集约化建设,打造区内大数据中心及超级算力中心。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忽米网、蓝卓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的技术优势,加快区内工业企业实现设备、设施、控制系统、管理系统、工业应用系统等关键要素互联,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交互和传输等数据互通,开展基于5G的工业典型场景应用,形成“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路径。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 人工智能服务培育工程。推动区内重点科技企业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基础研发专利平台。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梅安森、创新奇智等企业发展基础通用型、垂直行业型人工智能服务。引进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平安好医生等人工智能瞪羚企业,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培育人工智能新业态。 建设重庆数字经济先导区。加快建设“东三街”数字产业化集聚区、“西三镇”产业数字化集聚区、中心城区数字化治理示范区、九龙半岛数字内容示范区,发展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智能网联汽车及汽车电子产业、智能装备及(铝)新材料产业、数字内容产业。 软件信息重点招商企业。SK海力士、超威半导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紫光股份、同方股份、成都华兴晟达、恩智浦半导体、华润微电子、南亚电路板、天水华天科技。 |
二、创新发展科技研发服务
围绕建设成渝“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的发展目标,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和贡献度,到2025年,全区建设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20个,市级以上孵化平台25个,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以上。
(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吸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积极推动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统筹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积极争取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中心落户,着力提升“两园两带”科创功能,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组织开展原创性、颠覆性和交叉融合创新,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助推西彭“中国铝加工之都”和“西部氢谷”建设。鼓励企业参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等资质认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科技人才培训奖补机制,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共同体,联合开展适用人才定制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
(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做优做强格力电器科技园、清研理工、启迪科技园等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吸引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设立高水平、专业化的孵化机构,探索“创新+投资+孵化”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托管服务平台作用,鼓励建设九龙坡区专利产业实验示范企业,引导企业联合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构建科技成果常态化对接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区内就地转化和应用,力争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构建科技协同创新格局
围绕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强与重庆高新区的规划衔接,积极推动东三街、西三镇拓展园承接重庆高新区直管园的科技产业溢出,与重庆高新区合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示范区,增强“新龙”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区内企业积极争取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以及智博会、西洽会和“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进行多元化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交往。加快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及产业落地,发挥五九所等科研机构作用,引进培育一批军民融合技术转化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加快重大技术项目产业化步伐。
专栏12:科技研发服务 |
“两园两带”科创功能提升工程。建设“两园两带”科创示范区域,西彭园区突出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应用强化科创功能,九龙园区突出技术升级和科技服务优化科创功能,打造“杨家坪—谢家湾”片区智慧城市展示带、九龙半岛及湾区“科艺”融合发展带,全面加强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创新平台(机构)提质工程。推进格力电器科技园、清研理工、启迪科技园、U创智能互联产业园等重点孵化平台深化发展。推进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飞马研究院)、重庆机器人产业生态研究院、北京大数据先进技术研究院渝州实验室、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发展。支持遨博智能研究院以及中煤科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建设,推进市、区、中铝三方联合打造的国家级轻金属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庆铃集团、博世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究院、国鸿氢能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氢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开发试验中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中铝高端制造、国鸿氢能科技、博世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究院、渝州大数据实验室等重点机构、龙头企业在区内开展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区内就地转化和示范应用。 科技研发重点招商企业。东道品牌创意、阿尔特汽车、杭州飞鱼工业设计、德艺文创、北京洛可可科技、沈阳创新设计、上海指南工业设计、泉州迪特工业产品设计、嘉兰图设计、浪尖设计、朗云设计。 |
三、提质发展现代物流服务
着力构建专业化的物流园综合体和公路、铁路、水路协同运营的实体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多式联运能力明显加强,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以上。
(一)构建畅通高效物流体系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渝新欧)战略通道作用,加快推进主城港区黄磏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同步实施集疏运铁路、公路连接线建设,全面融入全市“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港口枢纽。优化物流仓储设施布局,引导城市核心区货运站场、大型批发市场及物流仓储设施整合或外迁,依托现有物流枢纽平台、物流园区、大型批发市场以及大型超市等,合理布局大型分拨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型、专业型公共配送中心。引进培育一批干线物流和快运物流优质企业,构建规范有序的专业市场配送体系,提升专业市场配送效率。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鼓励商业网点、便利店、社区物管等利用自有设施建设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打造优质便捷的便民快递网络。推动应急物流建设,疏通“平转急”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建立反应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体系。
(二)健全物流平台服务功能
依托港口、铁路、公路等物流网络,发挥西彭园区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宝湾物流等龙头企业,加快完善物流配套基础设施,打造专业型、智慧化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依托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核心区优势,探索设立艺术品保税仓库,提升艺术品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艺术品转口贸易发展。用好重庆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匹配、交易撮合、资源协同等功能,促进政府部门、大型市场主体的物流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发挥行业联盟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合作抱团发展,引导和鼓励区内交通物流、供应链物流、物流园区、物流运营平台以及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业务协作,促进物流产业链、价值链优化整合。
(三)培育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推进智慧物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一批智慧物流配送和物流标准化项目,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促进物流产业全流程绿色化转型,鼓励物流企业建设绿色仓储、使用绿色包装、发展绿色运输,积极推广标准化物流载具循环共用,构建绿色物流循环体系。推动专业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精细化发展,鼓励物流企业拓展专业化物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等高端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引进一批具有全球供应链整合调配能力的第四方物流企业,鼓励区内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企业拓展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物流管理规划咨询等第四方物流服务。
专栏13:现代物流服务 |
物流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工程。依托宝湾、宇培、通用PDC等企业,以园区“大工业、大制造”发展对“大物流”的配套需求,联合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生产端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 高端物流咨询服务培育工程。鼓励深圳宝湾物流等综合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拓展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物流管理规划咨询等业务,引进汇聚一批具有全球供应链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促进高端物流咨询服务产业集聚发展。 物流产业智慧化发展。提升西彭园区、九龙园区物流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建设一批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的仓库基本技术配置,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结构升级。推动智能快递终端进社区。 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发展绿色仓储,鼓励和支持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推广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发展绿色运输,进一步加速车辆“柴改电”进程;发展绿色包装,深入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构建绿色物流标准,加快推动建立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体系,减少企业重复投入。 现代物流重点招商企业。成都亿博、北京中物联、上海欧麟、深圳创新源、上海司顿、传化智联、河北宝信物流、湖南一力、希杰荣庆物流、江苏飞力达国际物流、正本物流。 |
四、特色发展新兴金融服务
以服务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兴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到2025年,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更加有力,金融与科技融合更加深入,全区入驻金融机构突破13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以上。
(一)推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龙商融资担保、鑫源融资租赁、隆携信贷等本地金融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网络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信贷业务,对接重庆市企业融资大数据服务平台,畅通区内企业信贷融资渠道。更好发挥国家、重庆市政府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充实九龙坡区产业引导基金规模,优化投资子基金方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全区主导产业科技创新投资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技术要素市场化交易,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二)促进金融改善社会民生
稳步发展消费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规范小贷公司经营行为,加强各类消费贷监管力度,构建良性稳健的消费信贷市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丰富医疗护理、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稳定扩大就业重点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鼓励开发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等产品。
(三)利用科技赋能金融提质
支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集成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运用科技手段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支持金融机构做强线上服务,积极发展“不见面”金融服务,推动传统实体网点向营销型、体验型智慧网点转变,优化改进网点布局和服务流程。推动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科技赋能传统金融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强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防控,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大规模、高频次的数据分析,建设以风险识别和客户评估为核心的智能应用系统,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专栏14:新兴金融服务 |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优化对个体工商户的信贷产品服务,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科技的投入,用好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创新特色信贷产品,开发并持续完善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贷款产品,提升用款便利度,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综合财务成本。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加快金融服务渠道融合化发展,推动构建新型服务渠道,建立“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惠农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农村居民就近办、线上办服务能力,推动社保、医疗、交通、缴费等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居民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应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效率提升行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影像识别等技术推动传统实体网点向营销型、体验型智慧网点转变,优化改进网点布局和服务流程,缩减业务办理时间,提升网点营业效率。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电子商务等民生方面的应用场景,实现主要民生领域的金融便捷服务全覆盖,提升社会保障、诊疗、公用事业缴费等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 新兴金融产业引育行动。主要集聚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对冲量化、私募基金、财富管理、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商业保理、金融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子公司等新兴金融企业,以及对上述企业有控制力的金融类投资控股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资讯、评级、评估、征信、咨询等专业服务的机构。 |
五、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服务
加快培育服务外包示范企业,不断提高高端业务比重,促进外包服务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区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达3亿美元以上。
(一)积极探索服务外包发展新方式
推动服务外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外包发展方式创新,开展数据处理外包、呼叫中心等新兴业务。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实施一批应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服务外包示范项目。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与融合应用,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支持数字化制造外包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
(二)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
充分发挥九龙坡区制造业基础优势,围绕新材料产业、汽摩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智能产业、氢能源产业等制造业产业集群延伸服务功能,支持西南铝等技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设立外包研发平台,培育壮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依托南华中天、亚德科技等企业的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软件外包服务产业转移,开展数据处理外包、软件开发等业务。依托区内文创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专业化的文创外包服务企业,重点发展面向制造业、影视动漫、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专业化文创外包服务。积极培育业务流程外包产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区内设立共享服务中心,鼓励区内企业购买供应链、呼叫中心、互联网营销推广、金融后台、采购等运营服务。
(三)培育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以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加快建设重庆市服务外包示范区,围绕软件和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健康护理、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升外包服务国际化水平,助推重庆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用好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鼓励企业向“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发包合作,紧密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规则,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专业展会,精准对接国际服务需求。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在海外设立服务网点,提供贴近发包方的“近岸服务”,推动法律、会计、咨询、运输、广告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外包企业和机构“跟随出海”,加快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专栏15:服务外包服务 |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培育工程。围绕云计算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大数据服务、软件研发、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运营和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重点发展领域,依托石桥铺IT数码商圈、重庆数字大厦、万科023创意园区等载体,打造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为特色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培育工程。依托川美的文化艺术人才优势,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动漫及网游设计服务、影视文化创意服务、广告设计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企业,以九龙半岛为核心,打造西部地区文创服务外包产业高地。 专业中介服务外包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第三方检验检测、会计、法律、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中介服务外包企业,依托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推动专业中介服务企业开展跟随服务,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包服务品牌。 服务外包重点招商企业。西安海恒达远科技、上海舆图软件科技、济南道生信息科技、北京护航科技、九宇胜邦文化传播、中科智业人力资源、北京新聚思信息技术、佳讯科技、同方鼎欣信息技术。 |
六、协同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着力发展特色检验检测、专业中介、节能环保、会展服务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他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全区入驻检验检测、专业中介、环保咨询、会展服务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5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以上。
(一)特色发展检验检测服务
依托金域医学检验、九龙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等检验检测机构,做强传统优势检验检测业,做优特色新兴检验检测业,鼓励建设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壮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支持企业将具有比较优势的检验检测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分离,设立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创新发展共享式检验检测产业,鼓励企业将生产、研发自检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支持同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合并发展。
(二)提质发展专业中介服务
做大做强“互联网+设计”产业,依托中机中联、中煤科工、重庆设计集团等龙头企业,推动山城设计中心建设,重点提升智能终端、消费品、高端装备、建筑、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设计综合服务能力,促进设计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围绕九龙坡区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法律、资产评估、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税务、工程咨询、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信用评估等专业咨询服务。支持华西会计事务所、捷讯律师事务所、华龙强渝信用咨询等优质企业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健全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体系,支持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评价等技术服务,进一步激活和规范专业技术服务市场。打造一批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专业服务楼宇,吸引更多专业咨询服务企业向九龙新商圈集聚,加快建设层次高、门类齐的专业中介服务集聚区。
(三)深化发展节能环保服务
健全能源管理服务,引导节能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由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节能服务提供商转变,鼓励创新服务模式,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探索发展碳咨询服务,鼓励区内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资源减排交易和重庆市碳交易试点,引进培育一批碳培训、碳盘查、碳交易、碳资产管理、协助履约等相关服务的企业,打造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稳步发展环保咨询服务,重点围绕垃圾焚烧发电、烟气脱硫脱硝、固废储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一批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运营管理一体化的大型综合环保服务企业。
(四)聚力发展特色会展服务
重点围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数字经济等特色领域聚力发展特色会展服务,积极申办特色高端国际会议及专业论坛,培育引进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会展品牌,鼓励会展企业向数字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升本地展会、赛事、演艺、节庆等特色会展活动品质和规模。积极融入重庆会展服务云平台,利用线上智慧展会等新模式优化会前、会中、会后全过程会展服务流程,围绕展会租赁、广告、安保、清洁、展品运输、仓储、展位搭建等方面增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会展场馆周边区域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等配套服务功能。
专栏16:专业咨询服务 |
检验检测服务共享工程。鼓励和支持检验检测机构集聚发展,共享检验检测设备,改善重复投资、项目交叉、设备利用率低、工作量不饱和的现状,做大做强检验检测集团,形成检验检测产业集群。 专业中介服务集聚工程。围绕法律、资产评估、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专业中介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咨询特色楼宇。依托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工程咨询机构,拓展国际工程咨询、风险管理咨询、基础设施投融资咨询、建筑信息化咨询等高技术咨询业务领域,培育国内工程咨询领军企业。 环保咨询服务培育工程。以本地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为契机,引入和培育一批优质能源管理、碳咨询、环保服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提高环保服务业的市场份额,通过搭建公共环保服务平台等方式,提供环境咨询服务,不断提高环保服务业水平。 特色会展品牌塑造工程。围绕重庆市建设国际会展名城,依托区内丰富的文化艺术、老工业文化资源,发挥数字基建优势,聚焦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数字经济等特色领域,塑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会展品牌。 专业咨询重点招商企业。AMT企源、中大咨询、安世亚太、美城股份、赛普咨询、睿信致成、康达信、怡安翰威特、美世咨询、凯捷咨询、和君咨询、罗兰贝格、奥纬咨询。 |
第二节加快发展特色鲜明的生活性服务业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推进文旅商消费融合发展,健全大健康产业链,稳步推进体育健身服务,促进养老、托育、社区服务、房地产等其他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发展,不断丰富服务业态、汇聚服务品牌、挖掘服务特色,全面带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品质之城。
一、传承发展特色文化服务
着力构建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做靓“人文之城”名片,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到2025 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7%以上,万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0 平方米,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90个以上。
(一)统筹特色文化传承利用
完善文物保护“四有”工作,推进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作,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地名文化保护,加大日常监测、保养维护等预防性保护力度。加强文化挖掘和传承,充分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价值,以深入开展九龙坡区文化研究、建设文化数据库为抓手,加强名人旧居、抗战遗迹、工业遗址、文堂庙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利用,打造全国领先的特色文博体系。开展非遗普查,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支持民俗品牌发展,打造“九龙坡非遗”IP。全面加强城市宣传和文化品牌建设,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开展“艺术乡村”试点建设,讲好九龙坡区故事,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九龙坡区文化“走出去”,提升九龙坡区文化的知名度、开放度和美誉度。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贯彻落实《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进一步完善区、街镇、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融合“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公共服务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加快九龙坡区图书馆及档案馆等项目建设,推动现有文化场馆提档升级;结合老旧小区、厂区改造,新建改建新型文化空间。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区级公共文化设施载体种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专题展陈和流动服务,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开展“艺术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利用。举办好“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广场舞展演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打造一批“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
(三)加快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积极支持本地文艺创作,依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音乐剧协会重庆基地等行业协会创作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发展文化艺术培训服务。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数码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培育数字影音体验、VR/AR体验、全息展览等新型文化产品。做靓做精数字内容产业,加速实现文学、绘画、影音跨界融合,以数字动漫游戏产业为重点,推动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教育、知识服务等新兴服务模式。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五洲世纪文化创意中心、九龙意库、重庆大行道动漫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重庆(九龙坡)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京渝国际文创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专栏17:特色文化服务 |
强化历史建筑利用。加强铜罐驿古镇保护利用,推进铜罐驿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推动周贡植故居、刘伯承六店旧居提档升级,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抗战兵工遗址、重庆发电厂、尖山堡水泵厂旧址、火车南站、铁马冲压厂房等历史遗迹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文化博物馆群落。 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提档升级,推动巴人博物馆选址新建。谋划推进石桥铺街道、谢家湾街道、渝州路街道等单位及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功能提升,推进老旧小区文体设施改造。 丰富文化节会活动。做优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文化艺术,推进演艺与旅游融合,加快培育特色文化节会活动,创响“长江文化艺术周”“黄桷坪新年艺术节”“华岩荷花展”等九龙文旅演艺和特色节会。完善“书香九龙”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持续做好“红岩少年”等品牌阅读大赛。 培育电子竞技文化产业。发挥石桥铺数码产业基础优势,招引国内外优质电竞企业,聚集前端电竞人才、软件人才及服务人才,谋划建设电竞中心、训练基地、电竞博物馆、电竞酒店等电竞配套设施,推动电竞文化产业发展。 构建文化品牌支撑体系。集中推出和宣传以蜀绣、剪纸、漆器、木雕等为代表的传统美术品牌,以楹联为代表的民俗类品牌,以金钱板为代表的曲艺品牌,以太极拳、八卦掌、意拳等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品牌,以武医合璧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类品牌等。 |
二、全力发展精品旅游服务
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培育旅游发展新模式,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到2025 年,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6000万人次/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5%以上。
(一)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着力培育九龙半岛滨江轴、成渝铁路记忆轴、中梁山绿色生态轴三大发展核心,加快打造以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沿江博物聚落区、都市休闲旅游区、中梁山旅游区、华岩佛教文化体验区、西部农旅体验区为主的文旅产业集聚区。加快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快旅漫游”交通网络,推动中梁山旅游区、重庆美术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创建一批市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积极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以都市艺术、生态康养、文化博物、乡村休闲、工业文旅为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完善西三镇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丰富东三街都市旅游体验,促进“观光游”向“体验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
(二)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
推进景区与互联网平台、文创企业、文博单位等结合,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文旅融合景区。加快对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的IP开发,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和服务流程,增强文化内涵。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景区+工坊”等文化业态植入模式,推进景区与高水平创作团队、各类院团合作,创新演艺形式和内容,创作特色鲜明的文旅演艺产品。推进景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办工艺制作工坊,发展体验式文化业态。支持文艺院团在景区驻场演出,打造体验互动式中小型演艺产品。积极参与和承办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重庆旅游狂欢节、重庆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文旅节会联动重点景区打造1—2个文旅节会品牌。优化提升九龙坡区旅游形象LOGO,统一规划建设旅游景区标志标识系统、城市文化展示系统、文博展示系统。
(三)推动智慧旅游创新发展
推进全区旅游数据资源共享,加快实现景区、酒店、票务、商场等旅游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对接市级智慧文旅广电云平台,深化建设“九龙坡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加快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积极建设乡村旅游数据库,实现旅游镇、旅游村和乡村旅游企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电商平台,推动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商品和乡村旅游服务实现在线预订销售。加快培育旅游科技创新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本土旅游科技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互联网、科技头部企业在九龙坡区设立创新中心、数据中心等。通过政府采购、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重点研发专项计划,引导科技企业进入旅游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拓展跨界融合业务,为旅游企事业单位产品、业态和服务创新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培育一批旅游领域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科技创新企业。
专栏18:精品旅游服务 |
建设中梁山文化旅游集聚区。重点推进中梁康谷、中梁山花博园、国际艺术家村建设、森林运动公园、中梁寨城和临港经济区等核心项目,集中打造康养、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特色高端综合生态旅游功能区。 九龙滩文旅融合工程。重点推进九龙坡抗战兵工博物馆聚落建设,加快九龙滨江步道、九龙滩公园、龙凤寺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的建设,促进九龙滩文旅融合发展。 建设七彩九龙乡村。重点推进铜罐驿老街历史风貌区改造保护等项目建设,打造田园综合体,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工程,以九龙新商圈、九龙美术半岛为重点,打造文旅消费核心区、文旅消费商圈、特色文旅名街名镇。实施“九龙精品”培育工程,培育本地消费品牌。瞄准世界500强、中国100强、行业100强等领军文旅企业开展精准高端招商,新增2—3个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示范引领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培育3—5个重点文化旅游企业。 共建巴蜀文旅走廊。联动策划成渝地区双城艺术与熊猫旅游线路、“红色的足迹”九龙新都行主题游线路等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积极推动川美和川音美术学院协同发展,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强强联合,深化交流及合作。加快促进成渝两地巴蜀文化、抗战大后方文化、佛教文化合作交流,推进川剧、川江号子等地方曲艺的合作演出。 旅游重点招商企业。引进国内知名网络写作平台及产业链相关公司,聚焦主题公园、康养旅游、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文博旅游等方向,着力引进科技型、游乐型、体验感强、观光娱乐性好的旅游企业。 |
三、提质发展现代商贸服务
打造国际化的消费环境,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商贸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0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基本建成西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区。
(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聚焦重庆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高标准打造“九龙新商圈”,推动杨家坪步行街提升改造,全力升级巴国城、黄桷坪等特色街区,优化城市国际化功能,营造国际消费氛围。加快集聚国际消费资源,以重庆万象城为核心,发挥高端品牌引领地优势,推动重庆万象城二期、民主村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化、高品质、综合性的文商旅地标,引进高端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构建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区、国际时尚潮流引领(展示)区。实施“九龙精品”培育工程,培育周君记、秋霞等“九龙造”消费品牌,支持老字号企业传承传统技艺,申报“重庆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积极培育“无接触”智慧消费,支持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建设,加快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施的推广应用。着力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创新培育融合度高、体验感强的新业态、新场景,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电子竞技、文艺表演、夜间文旅等新兴消费模式。
(二)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
鼓励传统实体零售业态优化,丰富体验型消费,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等转变,支持麦德龙、山姆会员店等高端会员制商超发展。加快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推动市场展示和仓储功能适度分离,在拓展区配建仓储和物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将餐饮、娱乐、办公、酒店、展览等商业业态与传统专业市场的商品贸易有机融合,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商业综合体。加快餐饮住宿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钻级酒家、绿色饭店、星级农家乐,联动餐饮协会、大众点评、口碑网等餐饮机构和知名平台,积极开展“网红餐厅”“特色美食”“山城吃货”等评选活动,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食地标。
(三)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产业
做大电商产业集群,激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活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领军企业设立总部,加快重庆开域数字经济产业园、钢贸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电子商务代运营、电子商务营销、电子商务咨询等衍生服务,做强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推动电商赋能“九龙制造”,鼓励新材料、汽摩、高端装备制造等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探索发展反向定制(C2M)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工业消费品网销品牌产品和生产基地。加快建设重庆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做大做强一批优质跨境电商平台,培育数字营销、知识产权、法律、金融、认证咨询等跨境电商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跨境电商生态体系。探索农产品电商产业发展新模式,整合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产业链,打造健全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19:现代商贸服务 |
国际消费集聚区建设工程。高标准打造由杨家坪片区、石桥铺片区组成的约6平方公里“九龙新商圈”,依托华润二期、民主村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化、高品质、综合性的商业地标。建设重庆美术公园,塑造九龙美术半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湾,高标准建设重庆人文之城核心区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大力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四首经济,打造国际品牌首选地。 夜间经济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创建市级夜间经济示范区,聚力打造夜间消费商圈、提升市级特色夜市街区、创建夜间经济集聚区,加快九龙新商圈、九龙半岛等重点区域的夜景灯饰建设,建设多元夜间消费场所,积极培育“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夜间消费业态,持续提升“不夜九龙坡啤酒文化节”等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一批“九龙夜游”示范项目,打造“全时商圈”。 传统商贸服务提升行动。支持沃尔玛、山姆会员店、Ole、盒马鲜生、麦德龙等精品超市发展,引进培育一批进口商品龙头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推动专业市场提档升级,积极引入有实力的资本方和专业的商业运营机构,整合并购专业市场内部零散产权和公共资源,对市场实行统一运营、统一服务,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向全渠道平台、供应链服务、定制化服务等多种集成服务商转型。鼓励传统餐饮住宿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渠道开拓市场,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电子商务培育工程。支持电商龙头企业与具备电商发展条件的优势传统产业深度合作,推动先进制造企业、传统商贸企业、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B2C、B2B电商平台,做大电商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新兴电商企业。用好用活自贸试验区平台开放政策,促进电商企业海外网络建设,支持区内企业参与“丝路电商”全球布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大市场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合作集群。拓展电商平台运营、网站推广、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IT大数据应用、VR/AR及人工智能应用、整体战略发展等电商衍生服务。 |
四、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服务
加快提升基础医疗服务供给,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产业链条,建成重庆大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区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以上,初步构建具有九龙坡特色、满足群众需求、产业融合发展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一)提升优质医疗服务供给
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建好龙头医院,完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切实补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完成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区妇幼保健院迁建。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从数量攀升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加强重点学科、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实现疾病监测综合灵敏、风险预警精准科学、应急处置立体高效、转运救治协同联动。依托院士专家工作室、国医大师工作室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人才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教学、学术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完善社会办医优惠政策及措施,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提供特色诊疗服务,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以“九龙坡云医院”平台为依托,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医院系统,建设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完善惠民举措,在疾病预防、精神卫生、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等领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医疗信息互通共享、诊疗业务高效协同,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和患者就医体验。
(二)传承发展特色中医服务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加强中医优势病种、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与专科建设,开展重大慢性疾病中医临床联合攻关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探索中医综合治疗模式。落实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加强对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民间医药知识技术和传统中药技术的继承应用,注重师承教育,继续开展“师带徒”“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中医全科工作室”建设等工作,加大对国医大师工作室、“名医堂”“名医馆”的投入,充分发挥“国医馆”作用,借专家之力培养本土化人才、拳头科室,深化名院、名馆、名医为核心的中医品牌建设,逐步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合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三)加快培育健康管理服务
逐步推广全生命周期分级式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发展以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建设一批多功能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深入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讲座等服务,积极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育发展特色高端家庭医生服务,鼓励专科医院组建技术指导与支持团队,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支持专业医疗机构发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康管理机构,构建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新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相融合,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提升以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为重点的智慧疾控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建设积极心理服务三级管理平台及居民心理健康大数据监控预警平台,拓展以妇幼、老年、慢病等特殊群体为主的智能健康管理服务。
专栏20:医疗健康服务 |
巴渝国医城建设工程。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整体策划打造“文卫旅城”一体的巴渝国医城,依托区中医院建设,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医在文化、旅游、保健等领域融合发展。 医疗服务智慧化工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健康信息系统,利用云技术构建一体化平台,加快推进“九龙坡云医院”建设。提升基层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有效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区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三级医疗机构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区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达到“智慧医院”建设三级或以上水平。 健康管理服务培育工程。依托重庆美年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谢家湾体检中心、重庆民众健康体检中心、重庆影联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重庆市九龙坡区千里目血液透析中心等知名体检和检测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和品牌。加强与清华大学彭凯平团队合作,试点打造“积极教育实践学校”“幸福镇街”“幸福村居”并广泛推行。完善居民心理健康档案及分级管理系统,对特殊人群开展“红、黄、蓝”三色预警管理。 医疗康养重点招商企业。美年大健康、阿里健康、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翰森制药、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 |
五、稳步发展体育健身服务
加快提升体育基础设施供给,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体育健身服务链条,到2025年,全区大型体育赛事承办数量上涨50%,特色品牌赛事达到5项,初步构建具有九龙坡特色、满足群众需求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一)全力扩大品牌赛事影响
积极申办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全国攀岩锦标赛、全国国际象棋元老精英赛等国际国内赛事,提升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重庆站)赛事品质和影响力,打造九龙坡区特色体育品牌赛事。引进更多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进行体育赛事观摩和深度旅游。支持体育教育、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赛事推广等中介服务发展,培育专业体育中介服务品牌。强化赛事一体化商业运作,努力将九龙坡区逐步打造成为全市体育商务和体育赛事活动重要承载地。
(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布局
加快完善全区体育健身设施布局,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和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打造以“15分钟健身圈”为标准的高品质城市健身空间。积极改善奥体中心、腾龙、莱茵等体育场馆功能和竞技训练条件,提升体育场馆赛事承办及公共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利用废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体育综合体,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和低收费开放政策,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将九龙坡区打造为重庆体育健身基地。
(三)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广和宣传,积极办好重庆市奥体中心全民健身免费开放季活动、重庆市马拉松接力赛、重庆市定向越野挑战赛、区全民健身公益列车等市区级赛事活动。深化体育与休闲、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沿江沿山打造一批精品体育健身休闲路线,同时积极组织相关体育健身活动。深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加强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提升镇街和村社体育组织覆盖率,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带动各类体育项目和各类群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专栏21:体育健身服务 |
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奥体中心升级改造,新建中梁山、西彭2个区级全民健身中心,积极打造中梁山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建成九滨路智慧健身长廊,协调推动西彭体育公园升级改造、彩云谷自然运动公园建设,加快健身步道、社区健身点、社会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建设。 全民健身服务工程。利用体育社会组织搭建“区、镇街、村社”三级全民健身网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种子计划”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增强体育社会组织惠民利民服务能力。 |
六、优化发展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全面提升社区便民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推动房地产服务健康稳定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社区便民服务的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大幅提高,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全面增强抚幼养老服务能力,结合全区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完善养老托育设施布局,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商标品牌。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企业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动智慧养老、智慧托育产业发展,依托互联网创新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智能养老监护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鼓励发展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服务。
(二)加快丰富社区便民服务
全面丰富社区便民服务内容,优化便民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重点对城镇老旧小区、新建居住区、城乡结合部小区加强商业网点布局,加快配齐家政、维修、餐饮、美容美发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运动健身、新式书店、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品质提升类业态。鼓励企业以大带小,为传统夫妻店、杂货铺提供集采集配、统仓统配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商业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品牌化、规范化发展。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支持便民智慧服务平台发展,整合本地便民商户资源,打造集约式发展生态圈,拓展社区服务智能体验新场景。
(三)促进房产服务健康发展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全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强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建设,鼓励品牌房地产经纪机构设立子公司,支持住房租赁企业做大做强,有效引导企业在区内扩大租赁房源、增加租赁布点。引导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拓展租赁业务范围,积极培育长租住房市场,从单一的开发销售向租售并举模式转变,支持设立专业化的子公司开展住房租赁业务。加快发展高端商务地产,严格制定商务楼宇标准,从业权状态、客户品质、硬件条件、物业服务等方面规范楼宇建设,引导打造一批品质高端、配套完善的特色精品商务楼宇集群,重点支持重庆数字大厦、华润中心、江厦·星光汇、渝隆大厦、上城国际等为代表的高品质楼宇参加超甲级、甲级楼宇等级评定。
专栏22: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
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新建九龙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确保一镇街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提档升级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9个。建设涵盖医疗康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等服务的复合型健康养老综合体。新建居住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的幼儿。 社区便民服务培育工程。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美容美发店、洗染店、药店、照相文印店、家政服务点、维修点、再生资源回收点、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前置仓等进社区,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支持发展社区商业运营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在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下,积极参与便民生活圈投资建设和招商运营。做好社区服务设施运营管理,规范户外广告、门店招牌、灯光景观,保持商业网点整洁有序。 房地产开发提升工程。加快万科彩云湖项目、华润半山悦景、奥园悦府、金辉彩云湖、锦樾峰镜、奥体云著、新希望•D10天际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华润中心、江厦·星光汇、渝隆大厦、上城国际等重点商务楼宇高标准运营。围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居住需求,打造一批特色化、品质化的青年公寓、专家公寓、博士公寓、留学生公寓。推动人才住房政策体系与市场化租赁政策体系衔接。盘活金凤佳园、城西家园、民安华福、九龙西苑闲置房源,加强集中管理,在社区管理、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开展示范。 |
规划环评
第一节开展环境影响评估
本规划作为指导“十四五”时期九龙坡区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内容,实施本规划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需征占地的项目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一定社会稳定风险。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项目在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产生一定影响。大气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扬尘污染和恶臭影响。水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地下水破坏、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声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施工作业机械噪声和生产过程机械噪音。
第二节规划实施环境保护措施
贯彻国家、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要求,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规划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落实规划项目实施前期环保手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环保和节能评估、审查。加强规划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强化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的环境监测,严格落实相关环境治理措施,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预防和减轻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采用绿色技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鼓励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机制。
第三节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综合考虑九龙坡区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与资源分布、地形与地貌特点和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九龙坡区生态功能区、国土等相关规划基本协调。规划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生活环保意识,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升级。规划项目实施特别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可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全程环境监理、加强运营管理等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落实各项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后,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实施本规划总体可行。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充分发挥九龙坡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九龙坡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服务业发展规划、重大战略、重大政策落地见效,协调解决服务业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服务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督查、考核、奖惩机制等工作。强化区级部门联动协作,特别是服务业主管部门之间,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等主管部门与服务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第二节完善统计监测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不断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构建完善符合行业惯例、反映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探索建立更加符合服务业发展要求的统计调查制度和定期发布制度,全面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情况。参与完善统计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各级各部门间统计数据共享办法,确保统计信息有效互通。加强对重点服务业领域的运行监测、阶段评估、动态分析和预测预警,定期评估主要产业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为科学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三节强化项目支撑
注重行业研究和产业研究,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策划一批、引进一批、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先保障重大服务业功能性载体和重大项目的土地供应,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探索出台新型产业用地(M0)相关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开展各类服务业项目建设。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对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效果等实施专项督查,确保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效果。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成功推进重大项目落地的中介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
第四节健全人才体系
构建完善的服务业教育、培训体系,与高校、高职院校合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内一流的服务业管理培训机构。做好服务业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对相关领域高精尖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企业带头人的引进力度,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人才经费资助或项目经费资助。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立足岗位发挥作用,推动形成各级各类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局面。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住房落户、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优惠政策。
第五节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精简规范服务业发展相关审批事项,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全面落实,营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优化涉外政务服务,打造国内外市场主体认可的最佳政务服务区。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重大政策,营造一流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服务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