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 >其他文件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城市管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九龙坡区城市管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11

九龙坡区城市管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2022年7月

前言

十三五”期间,九龙坡区城市管理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区环卫处的环卫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国家住建部城管局领导的肯定,2017年九龙坡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户集、村收、镇运、区转”模式在2018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组验收,极大提升了城市运行能力和水平,有力促进了九龙坡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了坚强保障。

十四五”时期,旨在重点落实重庆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未来五年要全面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管理是市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编制《九龙坡区城市管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竞争力升级、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九龙坡至关重要。

《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城市治理理念,融汇城市管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统筹市政基础设施、环卫设施、供水节水、园林绿化、综合执法及智慧城管等内容,明确2021—2025五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完善干净整洁平安有序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推进高质量城市管理,创造高品质人民生活,努力把九龙坡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双核”重要的现代产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改革开放高地和宜居、宜业、宜游之城,展现“三高九龙坡、三宜山水城”的壮丽景象,是九龙坡区“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城市管理工作新起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重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发力期,是重庆城市管理事业开启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握发展大势,凝聚行业共识,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城市管理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等文件制订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思路、目标及重大政策举措,是统筹推进全区城市管理行业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十三五”行业发展回顾

201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高新区建设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重庆高新区管理范围包括直管园和拓展园,负责直管园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依法行使有关区级行政管理权;九龙坡区白市驿、走马、含谷、巴福、金凤、石板6个镇近200平方公里被纳入重庆高新区直管园。由于区域区划变革,目前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管理范围为杨家坪、谢家湾、石坪桥、黄桷坪、石桥铺、渝州路、中梁山、二郎、九龙9个街道和华岩、白市驿、西彭、铜罐驿、陶家、走马、含谷、巴福、金凤、石板10个镇近231.86平方公里,因此数据统计也根据范围变化进行了适当调整,导致部分指标与“十三五”规划指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十三五”时期,是全区城市管理工作发展进程极不平凡的五年。“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城市管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坚持强化基础谋发展,持续改善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较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出行条件

开展“道路平整”专项行动,实施道路维护改造(含“白改黑”)约115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维护改造面积15.8万平方米,有效提高了路面档次,改进车行效率,控制道路扬尘污染的同时提升了城市整治形象。加强城市桥隧设施维护管理,对直管范围内的桥梁、地通道、隧道等结构设施(其中,桥梁共有163座,隧道47座,地通道44座,人行天桥64座)进行日常巡检、常规定期检测、结构定期检测,根据检查情况及时安排日常维护及定期维护,排除安全隐患,城市桥隧结构检测率达100%,桥隧结构病害整治率达100%

九龙坡区停车办备案的停车场(库)763个,固定停车位264402个(其中配建室内停车场559个,停车位233715个;室外停车场155个,停车位14335个;公共停车场8个,停车位3530个;临时停车场41个,停车位12822个);城市主次干道及城市支路路内停车位7895个,有效改善了市民出行停车难问题。同时,在科园二路、西郊路开展了路内智能停车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实施了杨家坪、石桥铺、中梁山片区老化路灯改造、东部城区照明缺失区域路灯改造、南北干道华润片区景观照明工程等项目;路灯LED节能改造9872盏,维修路灯4.6万盏,维修更换路灯线路11.62万米。建设了智能路灯管理系统,实现了辖区路灯、灯饰智能控制。同时,完成了杨家坪九龙广场环线道路15根灯杆智能单灯控制、背街小巷路灯控制88处、外墙立面楼宇灯饰控制46处及人行天桥景观灯控制7处试点。城区道路亮灯率达99%,城区设施设备完好率达98.5%。

(二)加大供水能力建设和管网改造,保障用水安全

和尚山水厂供水能力由30万吨提升至35万吨,确保了我区供水水量安全。大力推进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5万户供水一户一表改造,提升了供水水质,破解了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难题。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共计完成约1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管网漏损率由15%降至10%,节约了城市用水。加强供水水质检测和公示,委托了专业单位每月对城市供水企业出厂水进行水质检测,并在政府门户网上进行公示,我区出厂水水质合格率已达到100%。加强供水安全监管,定期不定期委托市安委会专家对供水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督促供水企业完成100余个安全隐患整改,确保了水厂安全运行。保障公共直饮水方便安全。目前九龙坡区共有公共直饮水点56个,其中桶装直饮水机18台,一体化直饮水设备38台。所有的公共直饮水点均委托专业三方机构,每天进行巡查,建立专门的巡查台账,并进行设备日常保洁。同时委托专业的检测机构,每月从全区56个公共直饮水点中抽取12个点开展水质检测,检测指标19项。

(三)多措并举实施增绿工程

十三五”以来,以绿地系统规划为工作指引,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建成华岩攀岩公园、金凤花房子公园、美茵运动公园、跳蹬河滨河公园、走马花卉园等9个公园,以及木兰游园、红印新村游园、石兰游园、西城汇游园、行知园等53个社区公园、游园,全区新增绿地面积约565公顷;大力实施立体绿化,打造楼宇、桥柱、道路、边坡、山地“立体花园城市”,实施立体绿化10万平方米;因地制宜开展坡坎崖绿化美化工作。到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77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

(四)垃圾处理能力有效提升,垃圾分类示范建设取得成效

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新建及改造陈庹路垃圾转运站等垃圾转运站3座,形成“一主三辅多点”垃圾转运站点体系。新改建创业园金字塔公厕等50座公共厕所,完成主城区1813座无主无能化粪池清掏及安全监测工作,清掏率及安全监测率均达到100%。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餐厨垃圾处理率达到100%。严格落实以克论净、以片论净、以分钟论净的“三以论净”考核标准,把“两级检查,一级评价”考核体系管理形成常态。

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镇两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结合实际开展“清洁户”、“最美庭院”、“五美家庭”、“流动文化进村(居)”等活动,形成全面参与、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基本实现群众知晓率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户集、村收、镇运、区转”模式已全面覆盖我区11个镇街96个行政村,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并在2017年通过市级验收,在2018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组验收。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十三五”期间,开始试点探索垃圾分类工作,对标国家、市级工作要求,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宣传方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50余个。与市环卫集团深度合作,探索部分环节依托国有企业的“半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全区生活垃圾分类闭环体系,形成九龙坡特色。升级改造陈庹路站等垃圾转运站,在陈庹路垃圾转运站打造全市首个规范性垃圾分类分拣场。全区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量达1500余吨,并全部实现“日产日清”。新购置分类投放设施5000余套,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保障不足问题。结合《关于在全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的通知》(渝城管委〔2018〕155号)文件要求,2018年建成5个分类试点村, 2019年建成25个分类试点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居全市先进水平。

(五)完成机构改革和执法规范化,加强市容市貌专项整治

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领域执法体制改革。完成了市城市管理局明确的八项重点改革任务并实现违法建筑的职能划转(从2020年4月1日起由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调整至区城市管理局)。按照相关规定完成我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配备目标,目前我区正式执法人员编制数为222人,配备比例达到万分之三。深入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以及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执法服务水平提升年”主题实践活动,重点抓好贯彻实施“721”工作法、作风纪律纠察等重大活动;围绕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的新政策、新动态、城管执法行政处罚流程及案卷制作、典型案例解析及情景模拟演示、城市管理执法中的舆情应对、自我防护技巧及队容风纪等内容,狠抓执法人员及执法骨干能力素质提升;完成城管执法网上办案系统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双公示”制度,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实施重大执法案件报备举措,让执法工作规范化、透明化,从而不断夯实队伍基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城管人良好崭新的形象。

加强城市秩序与执法管理。截至目前,全区执法队伍配备执法车辆共计132辆(其中机动车37辆,电瓶车95辆),配备执法记录仪共计637部(一线执法人员均能按照平均每2人1部执法记录仪的标准配备),每万人拥有执法车辆1.1辆,执法记录仪5.3部。2016年至今共创建或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101条;共拆除灯箱、看板违规户外广告2927块,拆除违规灯杆刀旗广告1023块,整治违规工地围墙广告723处,清理乱牵挂横条幅6018幅;组织开展了杨家坪环道、石杨路、歇虎路、万象城周边、渝州交易城周边等区域市容环境整治;对杨石路和长江路占道经营性摊点、亭棚进行专项整治,清理清除相对固定的摊位58余处并开展长效监管机制。占道经营整治率达95%。

(六)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引领各项工作

为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2018年1月,我区成立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自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立以来,建立了环卫车辆管理子系统和垃圾站管理子系统,实现了环卫处60台车辆和3个垃圾压缩站的实时监控,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现已完成375路自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监控的基础设施包含桥梁、限高梁、地通、天桥、垃圾站、下穿道、公园等。同时,已初步构建城管行业内部“1+4+N”智慧城管框架体系。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与区公安分局应指系统视频监控数据的初步共享,数字化城市管理视频监控子系统接入了公安分局视频监控1636路。初步构建了集物联感知、智能作业、大数据分析决策三个层次的全流程智能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已完成6个新建系统(包含综合指挥中心、视频智能分析系统、车辆作业管理系统、垃圾站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与研判系统、考勤系统等)的建设,并将区城市管理局现有的8个系统融合到平台中。同时,按照区“云长制”办公室相关要求和部署,将区城市管理系统各相关单位已建业务系统分批次纳入迁云计划,目前已完成危险源、路灯管理系统、OA系统等信息系统的迁云上云工作,迁云后的数据资源管理归口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统一调配与共享。

目前,已完成全区地理信息普查更新,普查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划分单元网格3506个,其中东城2069个,西城1437个,共包含了部件926415个,其中东城601937个,西城324478个;完成全区约1200公里地下排水管网信息普查,建设地下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已移交区城乡建委),实现管线“可视化”。数字化城市管理覆盖率为100%;数字化城市管理面积覆盖率为100%。

(七)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形成城市管理新常态

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层层明确安全职责,落实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巡查检查职能,加强风险隐患过程管控,并引入专业机构强化常态化、动态化监管工作机制。夯实监管基础,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逐步完善基于重大风险点、危险源的点对点预案编制,开展应急队伍及应急资源能力调查评估,同时推动落实安全作业标准化,编制印发《安全操作规程汇编》。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与行政执法机构协作联动机制,梳理行业安全监管权责清单,开展“执法清零”和“执法量提升”行动,做到见问题清单、见处罚指令、见责任人签字、见整改结果、见复查验收。紧紧围绕市政结构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供排水设施、户外广告店招设施、城市公园、市政消防栓等重点区域以及清扫保洁、设施维护管养、建设施工等重要环节和行业内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问题隐患,建立隐患台账,严格落实隐患治理措施,实现对象和过程的全覆盖。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宣讲活动,编印《城市管理安全宣传册》,建立落实全员安全员制,确保行业领域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快速流转、有效监督和及时处置。

表1-九龙坡区城市管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分类

指标类别

2020年

目标值

2020年

实际值

市政基础设施

道路设施

城市道路完好率(%)

98

98

白改黑完成率(%)

100

100

人行过街设施(座)

23

15

设置道路设施维护管理基地(座)

2

2

桥隧结构设施

结构检测率(%)

100

100

结构病害整治率(%)

100

100

照明设施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装置率LD1(%)

100

100

城市道路照明亮灯率LD2(%)

98

99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综合完好率LD3(%)

98

98.5

路灯智能集中控制率LD4(%)

100

100

景观照明智能集中控制率LD5(%)

95

95

城市绿化

人均公园绿地(m2)

12.06

16.77

绿地率(%)

36.46

41.42

绿化覆盖率(%)

40.26

46.39

环卫设施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20

35.2

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0

100

市容市貌整治

占道经营整治率(%)

95

95

每万人拥有执法人员数(人)

5

3

每万人拥有执法装备数(台)

4.4

6.4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数字化覆盖率(%)

100

100

数字化城市管理面积(km2)

155(按实际建成区面积100%覆盖)

130

城市安全

重要桥隧结构设施检测率(%)

100

100

化粪池重要区域监测率(%)

100

100

供水厂水质安全监测覆盖率(%)

100

100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干净整洁平安有序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九龙坡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市管理覆盖范围和管理难度迅速增大,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程度与公众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环境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建设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区联动、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城市管理设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目前,环卫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城市管理设施建设在选址、环评、施工等环节普遍受到公众抵触,存在“邻避效应”,尽管按相关规范和环评做好了除臭和隔离设施,并加大了宣传力度,但仍有居民表示坚决反对,导致设施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十三五”期间部分垃圾压缩站、中转站以及大型终端处理设施由于受到邻避效应、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落地难、建设慢等问题,垃圾处理能力近于饱和,城市管理设施的支撑能力不足,与城市快速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三)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困难。一是政策支撑不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和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对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内容有明确的指示要求,但在行业内部缺少对智慧城管建设的详细标准指导和考核指标,存在“盲人摸象”“九龙治水”现象,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缺乏考核机制保障,导致智慧城管建设落地推动乏力。二是财力支撑望而却步。智慧建设、智慧城管是需要通过大量财力投入才能得以实现,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绝大部分是体现在服务上、公益上和安全上,且显现效果时间较长。三是部门之间难协同。由于各行业间的指挥管理垂直体系有所不同,权属关系很难统一,也很难形成横向联动,造成了对智慧系统的建、管、用侧重点不一样。在与公安等其他系统平台融合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重复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以及部分数据涉及保密问题无法实施数据共享共用的情况,导致整合融合难度极大。四是社会资源难协调。城市管理除政府序列外还包含开发商、物业、通讯运营商以及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单位,由于缺乏顶层统一协调、指挥、调配,目前政府序列难以与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整合,数据难以交互使用,网格化管理难以实现全覆盖,致使智慧城管产生空白盲点。

第三节 发展形势

(一)生活垃圾分类。20170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46个重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

2017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7253号),明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

202011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主要目标: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力争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基本全覆盖,分类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分类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其他地级城市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机制。力争再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20171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7166号),方案明确了实施范围与工作目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分工等要求。

201811月,《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经2018111日市第五届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91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了立法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职责划分、分类投放及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和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供了依据。

(二)“无废城市”试点建设。201942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经各省推荐、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筛选,确定广东省深圳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安徽省铜陵市,山东省威海市,重庆市(主城区),浙江省绍兴市,海南省三亚市,河南省许昌市,江苏省徐州市,辽宁省盘锦市,青海省西宁市11城为“无废城市”试点城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目标要求:到2020年,系统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试点城市在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事件零发生,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通过在试点城市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总结试点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为推动建设“无废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主要任务中涉及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建筑垃圾治理,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201911月,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试点目标和试点任务:

(1)总体目标。

结合重庆市主城区区域特色、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着力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实现重庆市主城区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提供推进长江经济带“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做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2)阶段目标。

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目标全面完成,初步构建系统的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基本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全面提升。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45%提升至50%,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合格率达到95%以上,废弃农膜有偿回收体系基本建成,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2%以上,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广泛推行,重庆市主城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取得良好成效,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从22.5%提升至5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从22%提升至35%,分类收运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建筑垃圾规范消纳率达到100%,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固体废物管理经验做法。

2025年,重庆市主城区建成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形成协同高效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系,绿色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主导产业实现循环化发展,危险废物得到全面安全管控,主要农业废弃物逐步实现全量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无废城市”初步建成

2035年,全市基本建成完备的固体废物地方政策法规体系,固体废物管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历史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无废城市”理念深入贯彻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2020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足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工作,发布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指导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和市级平台建设工作,明确了平台建设要求,规范了平台应用体系、数据体系、基础环境、管理体系以及项目管理等内容,是平台建设的重要依据。建设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增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2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要求,2022年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部分地级城市建成城市运管服平台,有条件的省、自治区建成省级城市运管服平台;2023年年底前,所有省、自治区建成省级城市运管服平台,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城市运管服平台;2025年年底前,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城市运行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四)城市市容市貌标准。202012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将《标准》纳入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广泛应用于市容环境专项检查、第三方评价和群众满意度评价等工作,确保《标准》与各项城市管理业务深度融合。积极组织示范道路、示范街区、示范小区创建活动,每年组织开展春季、秋季市容环境大扫除活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共同创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

(五)科学绿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科学绿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监管,完善政策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第四节 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赋予“三高九龙坡、三宜山水城”新的内涵。九龙坡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城”“双核”相向发展的“主通道”、重庆主城西扩的“主阵地”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主战场”,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九龙坡区新的发展总愿景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定位为“三高三宜三率先”,即: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质量城市管理,创造高品质人民生活”,深化打造“现代产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改革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之城”,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率先基本实现全社会智能化,展现“三高九龙坡、三宜山水城”的壮丽图景。为此,切实把牢“五个一”战略支点,在打造西彭“中国铝加工之都”中再造“一个九龙工业”、在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在陶家建造“一座现代新城”、在老工业区城市有机更新中锻造“一个九龙新商圈”、在两江四岸提质升级和艺术湾整体打造中塑造“一个美术半岛”、在主城四山保护涵养中打造中梁山“一大生态景区”,把九龙坡提升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一流强区。

2021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九龙坡区名列其中。全国文明城市(区)是我国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生活质量,着力增进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争取早日把九龙坡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全国文明城区。

(一)新时代城市管理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为城市管理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新时代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必然推动城市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创新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众多有关城市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将为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相匹配的城市环境提供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是“十四五”期间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大机遇也是必须要朝之努力的方向。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和“十四五”期间的顶层规划为城市管理治理工作提出了动力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四五”期间城管工作不仅要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相匹配城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城市管理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所以,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将提升城市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城市管理工作“十四五”期间的主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治理的新路径,为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市空间治理构建相应机制,形成样本。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为城市管理治理工作提供了历史机遇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擘画了美好蓝图。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十四五”期间九龙坡城市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城市治理维度,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放在首位,积极在公园城市、现代城管、绣花功夫、留住乡愁、绿色生活、规范执法、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认真探索,加以实践,在建设更多的一流城市作品、探索具有“中国之治”特质的城市管理治理模式上先行示范。

重庆城市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国际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存在压力。世界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疫情形势仍有起伏,对“十四五”期间,尤其是“十四五”前期城市管理韧性城市打造和各项既定目标完成提出更高要求。从内部环境看,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立体城市,加之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乡差距及区域差距将进一步突显,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城市的市容环境、市政设施功能及配套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服务配置均衡化等发展任务将越来越重。面对这些挑战,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谋划全区城市管理“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深刻认识城市管理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内涵式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力推动城市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城市管理工作新使命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三高三宜三率先”为发展愿景,紧紧围绕全区“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为奋斗目标,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强化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用绣花的功夫抓好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法治化、长效化、人文化水平,努力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引领。坚持党对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建强城管系统各级党组织,不断增强组织领导力、凝聚力、执行力、落实力,建立完善党建和城管业务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为实现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优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破解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优先推进获得感明显的重大民生项目,落实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系统治理、全局谋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统筹城市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推进城市管理的工作合力。

——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坚持标本兼治,一手抓专项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监管,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

——坚持属地管理、权责一致。坚持属地管理,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明确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责边界,合理划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事权,明确区、街(镇)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队伍的主体责任,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权力和责任相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精细智慧。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为契机,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建立更高层次的综合协调机制,实现高效能治理。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物联感知水平,实现对城市管理全要素、全时段、全方位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及城市运行数据智能感知和数据共享共用。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规划年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年限从2021年到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二)规划范围。九龙坡区辖区规划面积431.86平方公里,至2020年8月,九龙坡区下辖杨家坪、谢家湾、石坪桥、黄桷坪、石桥铺、渝州路、中梁山、二郎、九龙9个街道和华岩、白市驿、西彭、铜罐驿、陶家、走马、含谷、巴福、金凤、石板10个镇;其中白市驿、走马、含谷、巴福、金凤、石板6个镇近200平方公里被纳入重庆高新区直管园。本次规划范围为杨家坪、谢家湾、石坪桥、黄桷坪、石桥铺、渝州路、中梁山、二郎、九龙9个街道和华岩、西彭、铜罐驿、陶家4个镇。

立足九龙坡区西部科学之城和南部人文之城两大定位,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创新城,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南部功能板块,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主城西进门户,也是九龙坡打造“科学之城”的主战场,片区面积147.59平方公里,含西彭、陶家、铜罐驿3个镇;建设南部人文之城九龙文创城,打造九龙新商圈商贸文化带、“东三街”新经济产业文化带、九龙滨江融合创新文化带、中梁山-华岩生态文化带等,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九龙美术城和沿江走廊九龙滨江新城,包括杨家坪、谢家湾、石坪桥、黄桷坪、石桥铺、渝州路、中梁山、二郎、九龙9个街道和华岩镇。

(三)规划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区城市管理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锚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的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和九龙坡与成都市新都区共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复审,建设公园城市和立体花园城市,共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初步建成“无废城市”城区,进一步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居全市先进水平,精心营造优美、整洁、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为推动城市管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健全完善道桥养护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品质,有序推进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建设,有效缓解老旧小区周边停车难问题,提升城市停车管理智能化水平,提升城市供水品质,保障公共民生福祉。

——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环卫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全面建成,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整体提升,户外广告牌匾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城市空间更加有序,违法建设得到有效治理,市容市貌和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城市生态更加绿色。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扩大山城公园、山城绿道等山城系列品牌影响力,大力实施立体绿化,打造山地“立体花园城市”,瞄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构建结构合理、功能综合的绿地生态系统。

——城市管理更加智慧。明确城市管理“一网统管”重点任务目标,充分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提升改造落后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网统管”城市治理智能协同,提高城市管理智慧能力和水平。

——城市治理更加规范。城市管理向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智慧治理的现代化城市治理转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效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刚性落实城市管理各项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展望2035年,全区公共设施实现均等化,智慧城市管理全面实现,基本构建起适应国内一流、和谐宜居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城市管理竞争力、美誉度、影响力显著增强,近悦远来美好城市全面建成。

表2-九龙坡区城市管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序号

名称

2025年目标

东部城区

西部三镇

市政

设施

1

白改黑完成率(%)

100

2

车行道维护率(%)

95

3

车行道及其附属设施完好率(%)

95

95

4

市政设施结构检测率(%)

99

99

5

市政设施结构病害整治率(%)

100

100

城市

供水

6

水质综合合格率(%)

99.9

7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9

10

城市

照明

8

城市道路照明亮灯率(%)

98

96

9

道路照明设施完好率(%)

96

95

10

景观照明灯具LED 比例(%)

96

90

11

景观设施照明完好率(%)

92

90

12

LED 路灯应用率(%)

60

环境

卫生

13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42

38

1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

90

15

行政村、自然村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

100

16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占比(%)

100

17

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100

18

城镇建成区水面清捞率(%)

100

广告

设置

19

城市户外广告规范设置合规率(%)

96

90

20

城市店招牌规范设置达标率(%)

90

85

园林

绿化

21

建成区绿地率(%)

42

2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7

2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

17左右

24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90

25

林荫路推广率(%)

85

智慧

城管

26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率(%)

100

99

27

城市管理部件物联感知覆盖率(%)

80

75

28

城市建成区数字化管理覆盖率(%)

100

100

29

重大市政设施运行状态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覆盖率(%)

90

85

城市秩序与执法

30

执法装备配备综合达标率(%)

90

80

第三章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创建文明城区

第一节 推动市政设施更新提质

(一)提升城市道路桥隧管护水平。全域推进道路平整专项行动,以快速路网为重点,以主干道为突破口,以支路和背街小巷为基础,全面实施道路设施品质提升,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完成城市道路路面改造120万m²。深入推进人行护栏、公交站台、中央隔离护栏整治,开展道路隔离设施规范涂装,专项整治窨井盖、水篦子等设施,确保道路行车安全。综合采用预防性和矫正性养护,加强道路精细化管养,实现九龙坡区城市道路沥青化率达到100%。路面综合评价指数优良率城市快速路达到95%以上,主干道达到93%以上,次干道达到90%以上,支路达到85%以上。持续推进人行道侵占治理,完善提升人行道260公里,解决人行道“走不通、不舒适、不安全”问题。围绕两江四岸核心区,靓化城市桥梁隧道,打造中心城区“桥都”品牌。中心城区完成隧道升级提升,“两江四岸”范围内城市隧道挂板全覆盖。建立市政道路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和维护管理考评机制,加强占道挖掘控管和批后监管,严格控制道路开挖和占用道路行为,消除马路“拉链”和“肚脐”。

(二)推进特色山城步道建设。推进8条共计约88.2km特色山城步道建设,与城市自然、人文本底资源有机融合。

3-九龙坡“十四五”特色山城步道建设计划

区域

编号

步道名称

长度

(km)

建议开工时间

投资估算(万元)

备注

东城

1

石桥铺商圈步道

3.6

2020

1332

推进建设

2

黄桷坪老城记忆步道

(含九龙半岛龙江路步道)

10.4

2020

5350

3

九龙外滩滨江步道

9

2021

4815

4

杨家坪活力环道

(含谢家湾至建川博物馆步道)

17.49

2021

8886

5

石新路科创步道

9.7

2021

3465

6

彩云湖休闲步道

5.2

2022

2782

7

华岩寺游憩步道

18.7

2022

10004

西城

8

西城滨江步道

14.1

2023-2025

7544

9

大溪河健身步道

10.8

-

新增规划研究

10

老铜罐驿步道

3.8

-

11

马鞍山生态步道

9.1

-

合计

111.89

-

45729

-

(三)规范城市停车管理。按照远近结合、建管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科学优化停车供给结构,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控停车需求,探索推进停车分区供给、差异化停车收费、停车设施错时共享以及停车综合监管。在“十四五”期间,规划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增加公共停车场,规范设置路内停车泊位,从而增加停车泊位总量供给,解决“停车难”问题。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通过深化原控规停车场用地以及结合需求新增公共停车库用地,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12座;在老旧小区、老学校、老医院、老商圈等区域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建设10座小微停车场,有效增加停车位供给,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强占道停车管理,公共交通站场及商圈、老旧小区等确需占道停车的,要做到划线停放、规范管理,严控占道停车,路内停车泊位数量控制在泊位供给总量的5%以内;路内停车位设置合格率95%以上。完善停车管理机制,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路内停车智能化覆盖率90%以上,鼓励社会停车场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搭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探索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及共享停车方式,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定点检测、浮动车、手机信令等,将停车泊位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实时向社会发布开放的停车场分布位置、使用情况、泊位数量,实现快捷停车,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合理调节停车需求;试点有偿错时共享停车,适时出台《指导意见》规范共享停车参与方行为,组织、协调、引导供需双方协商共享停车事宜,盘活停车资源,缓解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保障道路畅通及设施安全有序。

表4-九龙坡“十四五”新增公共停车场

序号

项目名称

地块编号

用地性质

占地面积(m2)

停车位(个)

1

万科锦尚停车场

D2-5

S42

1743

50

2

和泓四季停车场(血液中心对面)

J13-08

S42

2018

55

3

玉清寺停车场

G17-6

S42

4039

300

4

美每家停车场

I32-4

S42

2310

155

5

华岩村停车场

F1-3

S42

2413

180

6

铁路中学停车场

W06-28

G1S42

4738

300

7

奥体停车场

I-34-14

S42

1645

107

8

筑锦尚堰停车场

C01-3

S42

6636

360

9

华岩天宝实验分校停车场

J10-08-1

S42

2311

90

10

人和公园停车场

J05-19

S42

2742

210

11

绿云建材市场停车场

Ae6-2

S42

3830

184

12

铝城广场停车场

B05-7

S42

1775

50

合计

36200

2062

表5-九龙坡“十四五”小微停车场建设计划

序号

停车场名称

停车泊位数(个)

投资(万元)

1

建川博物馆黄杨路停车场

123

380

2

劳动三村社区停车场

101

600

3

白马凼康德城市风云旁停车场

27

30

4

渝州路六店子

78

100

5

华岩立交桥下

54

60

6

通用晶城商业街

260

200

7

朵力尚美国际商业街及二郎医院

103

100

8

同天观云邸

100

100

9

龙门阵主题公园广场

126

200

10

华岩寺佛学院

260

1000

合计

1232

2770

(四)建设立体过街设施。按照九龙坡区人行过街设施的发展要求,以及对重点规划区内主、次干道人流和车流的现状分析与预测,“十四五”期间,九龙坡区启动14座立体过街设施建设以保障车辆及行人安全,促进道路交通畅通。

表6-九龙坡“十四五”立体过街设施建设计划

区域

编号

设施名称

投资估算(万元)

东城

1

四川美院天桥

308

2

观江岭立体过街设施

405

3

大堰村立体过街设施

453

4

玖城壹号立体过街设施

394

5

盘龙立体过街设施

491

6

马王场立体过街设施

381

7

同心家园立体过街设施

1358

8

六十五中天桥

494

9

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天桥

491

10

四十七中天桥

461

11

公园里立体过街设施

493

12

西城绿锦立体过街设施

2642

西城

13

铝城立体过街设施

757

14

西铝立体过街设施

555

合计

9683

(五)推进公厕增量提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遵循人性化、生态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原则合理布局、配建公厕,推广使用装配式公厕建设技术,加强公厕落地性。加快公厕提档升级,提升城市公厕外观及内部功能设备设计改造升级。推进公厕人性化服务,通过公厕指示牌、智能导引系统等,为市民提供方便地寻厕服务,强化公厕日常精细化管理。推广智慧公厕,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个性化、多元化、智慧化需求。鼓励安装化粪池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环境敏感地带、人口密集区等全覆盖。推进社会单位厕所对外开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厕服务体系,探索开展“以商建厕、以商养厕”。持续推动旅游厕所革命,在华岩景区、重庆动物园等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休闲街区等场所新建、改建一批旅游厕所。至2025年,全区新建公共厕所31座。

(六)推进便民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已有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劳动者港湾”建设和示范试点。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分工明确、协同有效地建设、管理机制,打造定位准确、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示范项目。至2025年,建设“劳动者港湾”18处。加强商圈、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公共直饮水设施建设,2025 年实现全区城市重要公共场所公共直饮水全覆盖,有效保障市民出行饮水需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强城市家具系统化、标准化建设,以高质量建设为目标,让城市家具成为美丽城市建设的闪烁亮点。加强城市家具的文化展示,通过设计具有鲜明城市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创造出独特的“城市家具”形象,增强城市的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第二节 增强城市供节水能力

(一)提升城市供水能力。以保障城市供水“量足”为目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供水系统,加快西彭水厂扩建工程建设,提升区域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大力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质达标率保持99.9%。

(二)提升城市供水安全。以保障城市供水“质优”为目标,落实城市饮用水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城市供水水质分级监管制度,强化水厂原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水质抽检,推进全市城市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建设,确保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99.9%。实施和尚山水厂泥沙水处置工程,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加强对使用超过30年的供水管网与构筑物,超过寿命成本周期(18年)以上的供水设施设备改造。继续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建设,逐年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更新,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按照居民自愿原则,牵头做好一户一表和二次供水改造协调工作,逐年降低总分表户数;进一步加强供水水质监督检测,按照《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的要求对出厂水42项指标、管网水7项指标每月检测不少于一次,对水厂出厂水106项指标每年检测不少于一次,对辖区二次供水采用抽样监督检测(包括水箱式和无负压式),二次供水8项指标每半年抽样检测一次,每季度公布一次上季度出厂水、管网水相关指标及综合合格率,督促供水设施管护单位加强巡检维护,从“源头”到“龙头”保障城市居民饮用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99.9%,整体管网漏损率降至9%以下。

(三)提升城市供水保障。以提升城市供水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供水应急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城市供水智慧管理平台,在线监测管网压力、水量、水质等重要指标,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供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输配主要边界或者重点区域等供水环节的在线水质信息。供水企业要落实饮用水源地巡查制度,停水恢复供水的管网水、龙头水检测制度,并根据水源地水质变化、原水预处理工艺、水厂净水工艺提升、二次供水改造等需要开展专项监测。合理确定供水价格形成机制,降低计划性停水时间,九龙坡区供水安全保障系数控制在1.3以上,年人均停水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

(四)强化城市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落实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建立和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从严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定额。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新建城市市政公共建筑应当安装节水器具。加强城市水厂节水管理,提高供给效率,逐步实施供水管网DMA分区计量管理,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减少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推广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鼓励城市绿化、市政及生态用水等优先使用非常规水资源。积极推进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至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第三节 提升城市照明品质

(一)强化功能照明保障。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目标,新、改建一批满足功能要求、符合城市风貌、人文特色的城市照明设施,优先发展和保障城市功能照明。持续推进城市隧道(下穿道)、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城中村等区域城市照明设施改造,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区。试点推进“多杆合一”建设,净化城市道路空间,美化道路环境。建立有利于城市照明精细化管理的体制和运行维护机制,提高城市照明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功能照明节能改造,加大绿色照明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市绿色照明节能改造步伐,促进节约能源;推进智慧照明控制系统建设,实现所有照明设施集中控制智能化、人性化。到2025年,道路照明设施装置率100%,道路照明亮灯率98%,照明设施综合完好率96%,LED路灯应用率达到60%,景观灯饰LED灯占比达到96%。

(二)建设国内领先夜景灯饰。遵循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规划,结合城市风貌、地形特征、文化特色,突出山城、江城和不夜城特色,打造璀璨雅致、动静相宜的立体山水都市夜景。建设保持核心商圈、临江区域及重要干道景观灯饰完好,扮靓九龙坡。通过“立体夜空、恢宏壮观、特色鲜明、动静适宜、光色协调、亮度合理、精致优美、科技创新、绿色照明”的规划理念,运用照明科技手段,营造九龙坡独具美丽山水城市特色的都市夜间光环境。结合九龙半岛与钓鱼嘴半岛组成的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打造,推进重点开发片区景观照明建设与灯光工程,形成高品质城市灯光夜景环境,以长江灯塔为引领重塑中心城区“两江四岸”国际化大都市夜间风貌,打造国内领先的夜景灯饰。

专栏1城市市政设施更新

城市道路更新工程。全区完成城市道路维护约120万平方米,人行道维护提升约260公里,8条共计约88.2km特色山城步道建设。

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工程。全区完成新改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14座。

停车场建设工程。全区完成14个公共停车场、2062个停车位建设;完成10座小微停车场、1232个停车位建设。

公厕增量提质工程。全区完成新建公共厕所31座。

推进便民服务设施建设。至2025年,建设“劳动者港湾”18处。

城市给水节水工程。西彭水厂扩建工程建设,和尚山水厂泥沙水处置工程,5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7500户一户一表改造。

城市照明建设工程。全区新建路灯2071盏;分年度进行城市道路路灯节能改造。


第四章 提升垃圾治理能力创建无废城区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环境卫生管理质量,强化城市管理秩序维护,健全城市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快形成垃圾分类、收运、资源利用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让所到之处干干净净、目光所及整洁清爽、城市运行井然有序。

第一节 健全现代化垃圾处置体系

(一)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共建共享终端处置设施,严格监管收运处置过程,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至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组。

(二)健全完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围绕“无废城市”建设要求,按“源头减量、工程调配、综合利用、末端应急”的思路,最终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在房屋、市政、交通、水利、景观园林等工程领域,有序推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推进走马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提高建筑垃圾处理能力。

(三)逐步建立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积极拓宽大件垃圾收运渠道,合理布局大件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规范大件垃圾收运处理流程。逐步完善大件垃圾拆分处理设施,促进资源化利用。加强全过程监管,有效掌握大件垃圾流量、去向,做到“有账可查、源头可溯、去向可控”。结合大中型转运站提升大件垃圾收运能力,完善大件垃圾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处理设施。

(四)健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区县、街道、社区、家庭回收网点一体化布局,联动建设市级—区县—乡镇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构建以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为基础、街镇中转站和区县分拣加工中心为纽带、区域回收加工利用基地(物资集散基地)为核心点面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因地制宜选用厨余垃圾处理工艺,明确厨余垃圾处理方向,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加快“两网融合”服务点建设,引导规划建设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等为一体的分拣中心或集散场地,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转型升级。发挥供销系统网络优势,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利用、生态环保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至2025年,基本形成多元化、便利化、平台化、智能化的回收利用网络,实现全区再生资源回收功能全覆盖,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以上。

第二节 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体系

(一)规范垃圾分类投放。与市环卫集团深度合作,探索部分环节依托国有企业的“半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全区生活垃圾分类闭环体系,形成九龙坡特色的垃圾分类实施模式。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做到宣传动员、分类设施、监督管理全覆盖。积极推广撤桶建站、定时定点投放、监督指导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投放模式,引导居民精准、便捷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质量。

发动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加大公益宣传力度,全方位普及分类知识,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分类习惯,不断提高源头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开展商品生产环节增加分类标识试点,逐步在产品包装上设置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在食品、化妆品、快递、外卖等行业开展过度包装专项治理,有效减少包装废弃物。落实塑料污染治理管理规定,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深化“吃得文明”,践行“光盘行动”,推动餐饮网点、宾馆、酒店、旅游景点等减少一次性用品供应,推广小份菜、分餐制等,将“吃得文明”“光盘行动”相关要求纳入绿色饭店、钻级酒家、星级农家乐等评审标准。

至2025年,完成16个国家级、10个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联系小区建设。建成区范围内家庭厨余垃圾有效分出比例达到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35%以上。城市建成区内100%镇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

(二)强化分类收集。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和产生类别,科学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确保收集能力与服务范围、产生量相适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全面覆盖。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和国家级、市级示范联系小区建设、达标示范小区建设。明确统一、规范、清晰的分类标志,方便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新建住宅项目的垃圾分类收集厢房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不断完善厨余垃圾收运管理体系,逐步提高厨余垃圾规范收运覆盖比例。设立固定回收点或专门容器独立储存有害垃圾,由专业单位定期或预约收运,形成与分类需求相匹配的有害垃圾收运网络。加强风险管控,统一收运后的有害垃圾应对接相关部门,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规范处置。至2025年,逐步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监督评价体系;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三)统筹分类转运。统筹布局“一主三辅多点”垃圾转运站点体系,有效衔接分类投放端和分类处理端,提高收集转运效率。建立健全密闭、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系统,合理确定分类运输频次、时间和线路,根据收集需求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设备。依托现有环卫收运体系,建立完善生活源有害垃圾(非危废环节)收运系统,实现厨余垃圾与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有效分开,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运输。建立密闭、高效的分类运输系统,避免装车运输过程中“抛洒滴漏”。乡镇垃圾转运站增加大件垃圾破碎设施,提高乡镇及农村地区大件垃圾收运能力。按照共建共享、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区内生活垃圾由市级生活垃圾焚烧厂统筹处理。

(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设施短板。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管护标准,落实各环节管护责任,加强制度落实的巡查监督。推进九龙坡区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县(自治县)建设工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全覆盖,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促进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第三节 整体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一)提高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质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环卫作业标准化、装备机械化、管理智能化,合理利用智慧环卫管理平台,不断增强城市环境卫生综合应急能力,切实提高环卫清扫保洁效率和精细化水平。推广使用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大力推进环卫作业机械化,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稳定农村保洁队伍,完善日常管护制度,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方式明确村民保洁义务。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农户付费分担比例。至2025年,全区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持续改善。

(二)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因地制宜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注重合理分区,连片治理。建立健全环卫作业市场化体系,实现环卫部门“管干分离”。强化市场化管理手段,完善市场监管,建立统一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外包服务企业履约监管系统,为市场化管理提供依据,提升环境卫生服务行政效能。至2025年,全区环境卫生市场化率不低于75%。

(三)加强水域清漂治理。加强源头治理,完善水域清漂工作长效机制,抓好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实施,落实常态化巡河制度,强力推进汛期清漂保洁工作。统筹布局水域清漂治理设施,完善清漂设施设备,配套建立完善水域垃圾上岸和上岸后的转运设施,满足常态化水域清理工作开展和上岸转运需求。做好滨江区域垃圾日常清理,进一步提高水域垃圾机械化清漂率。鼓励社会企业参与水域清漂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水域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

专栏2 城市环卫设施建设

升级分类转运功能建设。升级改造老旧生活垃圾转运站,完善环境污染防控设施、分类转运设施功能;新建转运站配置垃圾分类相关设施,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严格二次污染控制措施,防止周边环境污染。

改造华龙垃圾转运站为粪渣转运站,处理规模为30吨/日。

环卫设施建设。新建石桥铺环卫基地(星光汇垃圾站),处理规模为100吨/日。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建设1座走马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规模为50万吨/年。


第五章 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区

第一节 完善山城公园体系

(一)推动“山城公园”品牌创建。推进城市生态公园、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建设,加强老旧公园提升改造,构建分布均衡、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的山城公园体系。以“500米见园,300米见绿”为目标,优化城市公园布局,以高标准山城绿道、山城步道串联山城公园,提升公园连通性,扩展城市公园系统,探索“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的建设模式。

(二)推进公园建设和更新提质。深入推进公园绿地“十五分钟服务圈”建设,结合城乡环境整治、老旧社区改造等,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体育文化公园、“口袋公园”等,有效增加公园和小微绿地的数量和种类,提升城市人均公园面积和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切实提高公园服务水平。高标准建设重庆美术公园等重大项目,凸显山水一体、江城合一、岛湾融合的半岛特色。建设绿廊、绿道有机联通公园,打造“串珠公园”。系统梳理全区公园绿地、空闲地、边角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等空间资源,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多功能社区体育文化公园。通过透绿、增花、添彩、筑景以及完善设施等方式,对现有城市公园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绿化景观提质、人文特色融入、基础设施完善、智慧管理提升等更新提质,推进“老公园”展现“新活力”。建设彩云谷公园、美术公园、西部新城滨江儿童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推动原重庆发电厂灰场湿地公园建设等。

(三)完善公园综合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公园+”理念,从“公园周边+”和“公园内部+”提升公园品质。“公园周边+”注重公园与周边用地功能衔接优化,改造提升公园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提高公园便捷可达性,提高使用效率,让公园成为活力中心。“公园内部+”加强公园内部功能升级改造,坚持公益性导向,以群众身边公园为重点,以服务全龄人口为目标,完善设施配置、丰富公园功能和活动、提升环境品质。强化公园精细化管理,注重开放参与、方便实用,增强游憩观赏、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健身交友、防灾避险等综合保障功能,努力创建设施功能完备、环境品质优良、让市民满意的高品质城市公园。

(四)丰富园林园艺展会活动。积极筹办盆景展、花卉艺术展等各类园林园艺展览展会,加强成渝城市公园合作,深化成渝两地园林艺术交流推广。积极组织开展节日庆祝、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文化节、游园会、书画展等文化娱乐活动,定期发布喜闻乐见、市民参与性强的公园活动计划。联合周边社区开展文化、体育、科普、文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公园治理与周边社区发展治理有机融合,提升市民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生活气息浓郁、类型丰富多元的公园化生活场景,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第二节 着力增加城市绿量

(一)推进城市绿地建设。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开展“山城绿道”“山城公园”“山城花镜”以及坡坎崖绿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公园和一批社区公园、游园,以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美术半岛为重点,打造有魂、有韵、有形的九龙半岛,展示生态品质之美,山水形态之美;大力实施立体绿化,楼宇、桥柱、道路、立交、边坡堡坎、消落带马道、市政设施等实施立体绿化,打造山地“立体花园城市”;按照“经济、生态、美观”和“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原则,采用简易绿化、简易苗圃及修建公园游园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坡坎崖绿化美化工作;做到合理规划、精心设计、有序推进,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到2025年,建成区绿地率不小于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4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左右。

(二)拓展城乡绿色空间。建设生态绿廊,增加城市绿量,拓展绿色空间。实施“引绿入城”,推进绿道绿廊和组团隔离带建设,加强外环以内城市交通干线防护绿地建设,形成交通观光廊道,打造区域绿环,市域绿点。加强公园绿地、山城步道、滨江岸线、城中山体等城区绿色公共生态空间的连接度,规划构建山城绿道,提高道路林荫道推广率,形成完整绿网结构,增强绿地生态系统整体效能,逐步从城区延伸到城周区域绿地,形成城市内和城市外的联通,最终达到全域构绿。实施中梁山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矿区恢复治理,中梁山中心城区“生态主绿肺”功能更加凸显,山清水秀美丽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节 实施科学绿化和养护

(一)实施园林绿化补缺提质。通过生态置绿、拆墙透绿、破硬增绿、见缝插绿、立体复绿、修复还绿等多种方式,对城市重要道路、重要商圈、广场、车站码头、立交节点、桥头等绿化缺失和品质不高区域进行补缺补植,消除缺株断带问题。统筹利用主次干道绿化改造,进一步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内涵,做足美化城市的文章。依据不同道路特征,进行绿化街景风貌控制,优化乔木、开花植物比例,配置更多具有观赏性的草木地被,打造复层多冠、多季开放的植物群落景观。提升城市道路节点绿化色彩层次,加大重点区域和节点的常态化花卉景观布置力度,展示花卉造景艺术效果,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二)有序开展街头绿地提质。对街头绿地、社区小游园、城市闲置地、边角地等区域进行梳理,强化植物规范修剪,梳理植被空间层次,通过增花添色、添彩、添香,科学艺术绿化美化,形成舒朗通透、错落有致、色彩相宜、四季成景的城市绿化景观,完善街头绿地游憩、休闲功能。

(三)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进行绿化,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植被生长发育规律、生活生产生态需要,合理选择绿化树种草种。居民区周边要兼顾群众健康因素,避免选用易致人体过敏的树种草种。加大乡土树种草种采种生产、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引导以需定产、订单育苗、就近育苗,避免长距离调运绿化种苗。

(四)节俭务实推进城乡绿化。充分利用城乡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推进立体绿化,做到应绿尽绿。推广抗逆性强、养护成本低的地被植物,提倡种植低耗水草坪,减少种植高耗水草坪。提升城乡绿地生态功能,有效发挥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提升城乡居民绿色宜居感受。鼓励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除必须截干栽植的树种外,应使用全冠苗。尊重自然规律,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严禁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五)提高绿化管护水平。继续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科学规范管理和保护,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护水平。着力提高行道树精细化管理要求和作业标准,加强植被“体检”,抓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强化植物的梳理、复壮和补植。落实新形势下园林云服务平台集约化建设,加强与城市管理大数据融合,推广智能化系统在园林建设和管理中的运用。实现高质量栽绿、高品质养绿、高水平管绿,推动城市绿化管养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智能化。

(六)塑造山城立面景观空间。深化推进“坡坎崖”绿化美化,充分发挥山水立体城市优势,下足绣花功夫,建设“挂毯”式立面绿化,推进山城立面景观空间整体提升。持续加强坡坎崖绿化美化,让坡坎崖绿化美化成为“小切口、大民生”代表之作,打造山水城市绿化品牌。通过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推动山城步道、山城花境等山城系列创建,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立体公园。深化立体绿化建设,鼓励开展“最美屋顶”“最美阳台”“最美坡坎崖”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

第四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一)“城中山体”修复提质。大力开展城中山体生态修复,消除都市裸土,逐步建立稳定的山体生态群落,因地制宜植入休闲游憩、健康运动、科普教育等功能,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以建设促保护,提高对群众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山地地貌特征,建设有山地特色的崖线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等,同时注重山与山、山与城、山与水之间的眺望系统建设,打造山城眺望通廊,突出山城景观特色。

(二)“清水绿岸”治理提升。修复滨江岸线自然生态系统,完成长江绿化缓冲带建设;推进消落区综合治理,将消落区治理与“两江四岸”景观建设相结合,实行沿江消落区分区治理,探索消落区治理新模式,建立和稳定植物生态群落;对滨江路高架桥桥墩、堤岸、边坡等进行整治和绿化美化。构建多层次、多色彩滨江生态廊道,突出“两江四岸”主轴功能,助力做靓艺术湾等城市新名片。加强次级河流、溪沟、水库、湖泊等区域水体保护线及绿化缓冲带的生态修复,与周边环境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结合流域周边用地打造滨水生态景观,建设高品质都市休闲景观带。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加强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保护,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推进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和研究基地建设,促进本地乡土物种保护和利用。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普查,注重和加强珍稀物种就地保护、移地保护,优化城市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机制,完成全市第五次古树名木普查。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注重发挥科普教育阵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宣传教育作用。

专栏3城市绿化体系建设

山城公园建设。全区新建城市生态公园2个(中梁山花博园(一期)、马鞍山市民公园,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城市公园3个(彩云谷公园、重庆美术公园、西部新城滨江儿童公园,总面积约31.24万平方米),游园、口袋公园5个(石杨路与科城路交会处街头小游园、五台山社区公园、凤西路社区公园、华龙家园街头游园、白桃路社区公园,总面积约7.9万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化。四横线(二郎立交至陈家坪立交段)沿线绿化工程项目、嘉南线三期沿线绿化项目和渝州路、奥体路、黄杨路绿化改造,九滨路立体绿化,大公馆立交节点景观提升项目,两江四岸贯通提升工程(九龙半岛段),申家坪苗圃。

第六章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创建法治城区

第一节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一)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城市综合管理责任,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积极构建行政综合、法治综合、上下综合、社会综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健全定期协调机制,落实各部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责任,消除管理盲区。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全域覆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广固化“定期调度、季度考核”“视频曝光”等机制,健全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督查奖惩机制,把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健全完善责任落实和责任倒查机制,对工作推进不力、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追责问责。

(二)完善“马路办公”长效机制。以路为岗,服务基层,定期开展马路巡查调研,及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切实解决市民关心关切问题。持续推进“马路办公”从城市核心区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延伸,进一步发动建制镇、街道负责人开展“马路办公”,发现问题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形成区领导重点推动、城市管理部门主动作为、街镇负责人协同推进、城市管理干部职工全员参与的“马路办公”工作格局。积极探索“马路办公”下沉到社区,努力解决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广老杨群工+五长制+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老杨群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大框架下,形成了“大法治、大群工、大民生、大服务、大和谐”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局面,依托基层网格向全区推广,形成了13个镇街老杨群众工作站、163个村(居)老杨群众工作室、若干社会单位老杨群众工作点。“五长制+网格化”,是按照全域、全时、全员的理念,在主干道、背街小巷、楼栋、门店推行“五长制”,以社区为片,合并原有城管、综治网格整合“网格化”,各镇街以属地为单位、以网格为基础、以楼栋为着力点,落实12个街长、176个片长、1492名网格长、5274名网格员、若干楼长和店长责任。依托老杨群工+五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推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开展便民服务、社区垃圾分类和疫情防控群防群治等工作。

(四)深化城市管理领域体制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精神,厘清城市管理执法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职责边界,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健全完善执法保障机制,实现明晰执法权责、完善执法保障、改进工作机制、提升执法水平、增强执法效能的目标。继续深化城市管理部门、执法机构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协作联动机制,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重心下移,探索和规范以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为执法主体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机制。加强城管执法机构队伍下沉街镇后的指导、监督和考评。深化城市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从城市管理服务“一站式”服务、审批等方面入手,引导供水等公用事业单位为市场主体提供安全、便捷、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持续减环节、缩时间、提效率、降费用。多措并举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做到工作零缝隙、服务零距离、市民诉求全响应,确保“最多跑一次”任务落到实处,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创新购买社会服务机制,让社会力量进入到城市管理领域,探索推进城市便民服务设施的市场化运营。

(五)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规划衔接协调。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规划的“多规合一”,推动规划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减少规划冲突。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在现有各类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城市供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城市管理执法等专项规划,构建起以城市管理行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城市管理领域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上下衔接、统筹协调的城市管理统一规划体系。

第二节 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一)构建城市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执行城市管理领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结合九龙坡区实际,出台相关制度细则或实施方案,推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地实施,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基础。根据《九龙坡区违法停车专项治理“百日攻坚”工作方案》《重庆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关于开展2021年“蓝天行动”夏季监管执法专项行动的通知》,制定了关于车辆乱停乱放、渣车不按规定线路行驶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结合专项治理“百日攻坚”工作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并探索制定长效管理制度,确保治理和长效管理取得实效。制定《深化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清障工作方案》,有效预防和遏制高层建筑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确保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二)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和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基础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素养,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解决城市管理顽症难题的能力和水平。修订《重庆市九龙坡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行政处罚准则(试行)》并印发执行。全面推行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审核“三项制度”,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大对基层骨干和一线执法力量的培训力度,构建城市管理执法培训体系,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创新执法方式、加强执法协作、强化执法监督,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注重城市管理领域普法和执法培训,以队伍名称、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文书、执法服装、执法标志标识“六统一”为抓手,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强化法治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服务水平为重点,持续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执法能力。

(三)深化执法协作。建立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区城市管理与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的联合联动,推动建立执法资源共享,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强化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内部协作,实现市、区、街镇三级执法机构、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上下联动,确保各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加强管理与执法协作,强化城市管理部门内部统筹,切实解决管理与执法相互分割问题,建立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以及其他行政权力之间信息互通机制,确保事中事后监管顺利推行。

(四)大力提升城管能力建设。优化干部任用和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调整结构,优化执法力量,建立健全执法人员招聘、管理、奖惩以及退出机制;强化关心关爱,通过常态化开展沟通交流会、体育赛事、送服务等人文活动,激发队伍士气,提升队伍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提高城管队伍城市公共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的紧急应对能力,强化城管执法队伍自身建设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科技+”“专业+”“综合+”体系建设,通过执法人员参与庭审、行政执法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个案执法指引建设、疑难案件研讨会、技能培训等措施,构建“一专多能”执法队伍结构;推动完善“持证上岗”和执法资格管理制度;推动执法取证方式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强化智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应用,实现过程留痕、执法可溯、监督可视。

(五)强化刚性管理与柔性执法并重。通过完善监督考核、建立案件抽查机制、执法效果流程监测等刚性管理措施,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工作迈上新台阶;创建“轻微免罚”制度,针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梳理免罚事项清单,对情节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并及时纠正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推广更多教育示范、劝导说服等柔性执法手段;探索和推广“非接触式执法”“无人机执法”等技术手段,构建覆盖更广、触角更深、反应更快的新型执法模式,聚焦街面破坏、违法经营等多发常见、可电子证据化的执法事项,制定“非现场”执法事项清单,通过智能识别、电子证据等精准锁定执法对象,提高执法效率。

(六)落实执法装备配置。推进城市管理执法装备配备、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管理执法智慧调度智能平台体系。全面统计调查执法装备、各类设施使用情况和报废年限,科学预测装备、设施存量和增量。按照《城市管理执法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综合考虑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职责、人员编制、执法装备和设施总量,合理确定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城市供水、园林绿化、行政执法、安全监管、应急救援等领域装备配备,加大先进技术应用和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制定装备配套和设施建设实施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执法装备使用、维护、报废、更新等方面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对部分使用频率高、易宜损耗的装备,可建立实物储备和按需申领模式;加强执法装备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装备使用效率,推动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薪酬待遇政策,探索建立巡逻执勤岗位津贴和加班补贴制度。

第三节 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一)加强户外广告及招牌管理。严格执行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管理标准,确保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规范、安全美观。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达到户外广告设施与城市的建筑、景观风貌相适应,符合区域功能业态需求,鼓励选用环保材料和先进的节能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声、光等污染。加强户外广告及招牌监管执法,每年开展户外广告及招牌专项整治,基本完成重点区域、重点类型的违规户外广告及招牌整治。重点整治城区内“两江四岸”和主次干道、窗口地区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及招牌,让城市空间更加通透。探索户外广告负面清单制度,研究临时广告设置失信行为惩戒制度,严格户外招牌备案制度,不断推动完善监管机制,逐步提升户外广告及招牌形象品质。提高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安全水平,压实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人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完善户外广告及招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推进街面环境秩序综合治理。持续深化治理违法占道经营、人行道违法停车行为、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派发等城市“五乱”违法行为、垃圾分类、校园周边及市场周边城市秩序等突出问题。构建城市管理领域环境治理监管执法体系,落实占道经营食品摊区(点)“三限、三有、三控”措施,部署开展全市创建(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工作,部署开展全市创建(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工作,组织开展“蓝天行动”监管执法专项行动、露天焚烧和露天烧烤烟尘污染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城市裸露土地、闲置土地绿化,防止裸土扬尘污染。严格落实文明施工措施,规范统一市政维护工程施工围挡,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控制“黑名单”制度,健全完善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扬尘治理。至2025年,全区新增扬尘示范控制道路50条,平均每年新增10条。积极打造占道经营规范管理摊区,特别是对有市场、有需求的背街小巷、居民社区自发形成的摊区,要采取“三有三定”、“三不三保”(即有标准、定范围;有承诺、定奖惩;有监管、定人员;不扰民、保宁静;不擅扩、保长效;不污染、保整洁)和组织引导摊主自律自治等措施,强化管理,努力实现便民利民与维护市容市貌有机结合。经批准设置的路边便民餐点、早(夜)市,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有序经营,经营结束后场地无垃圾、油污,经营设施摆放整齐。对占道经营性摊点、亭棚进行专项整治,清理清除相对固定的不合规摊位并开展长效监管。

(三)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违法运输治理。启动GPS信息化监管,加强与交通、环保、住建等部门联动,严格落实中心城区建筑渣土运输车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和建筑垃圾、渣土运输处置各关键环节的指导和监督。推广新型智能渣土车,全面推行建筑渣土车辆从产生、运输到处置环节“两点一线”的联单管理。全面清理排查整治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突出问题,健全完善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管控长效机制。

(四)推进违法建设治理。健全完善城市违法建设治理长效机制,坚持分类治理、治拆结合,坚决清存量、控增量、防变量,稳步推进全面防控、长效治理。增强全社会防控和治理违法建筑意识,加大违法建筑治理力度,全面遏制新增违法建筑,实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开展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五年行动“回头看”,治理历史遗留违法建设;开展无违建街道、社区创建工作,巩固违法建设整治成果。

(五)加强国旗升挂、使用和收回监督管理。按照市政府要求,加强对全市国旗升挂、使用和收回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实施办法宣传。强化国旗升挂、使用、收回规范化。做好法定节假日重要路段、场所的国旗升挂、收回工作。加强国旗巡查和监管,及时回收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深化国旗执法专项行动,对玷污国旗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第四节 智慧赋能城市管理

(一)推进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持续深化城市建成区网格化管理基础,扩面增效,对城市公共空间部件、事件、案件实施“定格、定责、定人”数字化管理服务全覆盖。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公共数据资源的整合运用、共享交换以及业务协同,2024年全面建成区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市政设施、城市供节水、市容环卫、园林绿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秩序、城市违法建设、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应急等相关领域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监督考核。大力提高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和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促进信息化成果惠及城乡居民。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下沉街镇、社区(村居)、物业小区,2025年基本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二级监督、三级指挥、四级网络”体系高效运行。

(二)推进城市运行安全“一屏通览”。健全城市自然灾害防控基础普查机制,强化城市运行安全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按“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建立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点动态管理数据库和智能化监管子系统,构建安全风险点“红橙黄蓝”四色空间图层,实现安全风险点的权责主体、管护单位、运行状态、管护作业、视频资源、应急队伍、应急预案等要素呈现,加快推进安全监测在线监控、预测预警,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实现“大屏、计算机、手机”三端在线监管。

(三)推进融合智慧调度“一键联动”。以城市管理大数据和融合通信移动应用为支撑,汇聚GIS、语音、视频、数据为一体,完善指挥调度联勤联动机制,构建智能城市管理指挥调度系统,紧盯城市运行态势,精准调度、高效指挥,面向常态监督管理、重点专项保障、安全应急指挥等场景,推行“计划生成、指令下达、预案执行、效果评估”全流程数据化、可视化,实现智能化跨区域、跨层级的一体化指挥调度。推进市政桥梁、隧道、下穿道、危崖堡坎等安全隐患区域的监控设备建设;完成环卫车辆在线监控、车辆排水监测、垃圾站智能感知建设;完成名木古树、绿化重要节点、景观雕塑等前端感应设备的建设;完成智慧灯杆试点建设。更新全区地面综合部件普查数据,并将现有以及新增的部件设施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四)推进便民惠民利民“一端服务”。围绕城市管理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盼,强化数字民生,依托市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手机移动端,丰富市民参与渠道和提升服务手段,在线回应老百姓热点难点问题诉求、解决老百姓所急所想日常需求、满足老百姓关心关注参与激情,重点打造停车、游园、入厕、饮水、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等特色惠民应用场景,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化、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专栏4 九龙坡区“十四五”智慧城管建设

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2024年全面建成九龙坡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平台,形成国家、市、区(县)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协作,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高效运行。

推进行业应用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行业应用信息系统,2025年实现城市管理行业“人车监管、设施监控、作业过程、管理绩效、惠民服务”一图呈现。

推进部件物联感知应用。构建城市管理物联平台,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深化视频融合分析应用,强化城市管理行业的移动智能监控、高效协同融合、数据科学辅助。到2025年,完成全区6座市政桥梁隧道结构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城市重点区域城市管理部件物联感知应用覆盖率85% 、城市管理重点区域和公共安全视频智能应用覆盖率95%。

构建城市管理“数据智脑”。健全城市管理数据资源普查机制和治理体系,完善基础数据,形成行业专题数据库群,实现行业数据资源全要素全量目录管理。推动与综合治理、公安交警、气象、水利、交通、自然资源和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建设等主管部门和水、电、气、迅等社会服务单位的数据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共用,深化数据清洗治理,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构建城市管理“数据智脑”,深度挖掘城市运行内在规律和特征,探索辅助模型,创新专题应用,提供治理服务良方。

第七章 强化城市安全保障创建安全城区

第一节 夯实行业安全基础

(一)强化大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建立和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城市管理领域重大风险攻坚战为统领,对城市管理领域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评估,推动开展安全现状评估,健全行业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体系,推动风险管控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城市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登记,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和风险清单台账,细化重大安全风险分级防控责任清单,强化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科技支撑,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城市管理各环节安全管控,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实施消防生命通道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

(二)深化城市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城市管理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落实市政公用设施日常巡查检查与管养维护制度。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城市运行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城市管理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加强城市桥梁超限超载违法专项整治,推进6座大型桥梁隧道的结构运营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建筑渣土填埋场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化粪池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和城市公园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持续开展高层建筑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清障行动,建立完善联合监管、执法、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多部门、多层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城市运行安全工作格局。

(三)提升城市管理领域安全监管效能。完善城市运行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增强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强化部门间资源共享和协同联动,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制,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监管严格执法,科学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并严格落实,规范城市管理领域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执法程序。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推动建立专业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提升监管执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城市管理领域自然灾害防治。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排查,进一步强化风险识别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汛期城市桥梁安全度汛和防撞工作。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提高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扎实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强化普查成果应用,进一步完善风险数据库信息,健全完善灾害预警和指挥调度机制,细化落实响应规范,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水平。

(五)提升城市管理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健全完善城市管理行业领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现场处置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强应急处置规范化管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优化应急保障队伍结构,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完善救援物资储备和救援装备配备。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和救援实战能力,从而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定期开展行业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城市管理安全应急知识社会化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城市管理安全意识和应急应对能力。

第二节 防范化解城市管理领域社会稳定风险

(一)推动城市管理领域信访稳定。坚持人民信访为人民理念,密切关注信访稳定、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扎实开展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基层管控,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基层信访主体责任,持续畅通“电、信、访、网、微”信访举报渠道。强化初信初访化解能力,加强全市范围动态排查,全面覆盖影响安全稳定的矛盾问题、风险隐患,逐一建立台账、确定风险等级,建立城市管理领域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机制,逐一交办化解、跟踪稳控。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落实约谈制度,跟进疏导教育,将矛盾化解在当地。

(二)加强城市管理舆情管控引导。加强城市管理领域舆情分析研判,建立健全舆情管控工作机制,持续做好城市管理舆情精准排摸、核查管控,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网络及新媒体舆情监控技术手段,加强各类信息发布平台的管理,增强市政公用设施、维护施工作业、自然灾害等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应对技能普及,在城市管理领域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舆论氛围。重点关注市政施工等带来的舆情影响,化解社会不良影响。

(三)提升社会矛盾防范化解能力。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严格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防范化解城市管理方面的社会矛盾风险。完善应对执法冲突危机管理,建立健全执法冲突预警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公共冲突后的安抚善后工作。加强案件登记—跟进—处理—回访闭环流程,完善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措施,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注重提升环境管控、涉绿占绿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应对处理能力,实行柔性执法,实现有序管控、合理解决。

第八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担当、实践实干、凝心聚力,确保党建工作与城市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第二节 加强规划监督评估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对城市管理预算安排、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引导作用。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纳入年度工作,清单化、项目化推进规划各项任务落地。加强对本规划明确的重大指标、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等跟踪监督。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以项目落实规划,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策划储备和统筹实施,发挥重大项目对城市管理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供水保障、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景观环境、智慧城管等,积极争取和策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对本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要明确进度要求,纳入年度工作内容安排实施。完善城市管理规划项目推进机制,建立规划项目储备库,按年度制定建设项目及重点任务实施计划。

第四节 落实城市管理基础保障

(一)资金投入保障。将城市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城市管理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保障资金投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加强城市管理资金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统筹使用,确保城市管理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和合理使用。鼓励街(镇)加大城市管理投入,提升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环卫经费正常保障机制,把环卫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制定实施环卫作业定额预算指导价格,足额安排环卫作业经费,确保环卫工人、环卫设备及时配置到位,落实环卫作业全覆盖。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资金政策,在逐步增加财政性投入的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城市供气、环卫保洁、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公厕建设等市政公用事业。

(二)组织队伍保障。采用内部挖潜、外部引进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式,优化知识结构、丰富人才层次、提升整体素质。创新培训理念,建立全员轮训制度,全面构建学习型城市管理队伍的科学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教育的原则,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相结合,建立学习网络,营造主动学习、积极参训、终身培训的大培训氛围,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合格、知识水平全面和业务本领过硬的学习型城市管理队伍,促进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与科学发展。

(三)规划用地保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编制专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严格按照空间规划布局,优先落实城管及环卫设施建设用地,强化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划定城管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

第五节 注重公众参与

高度重视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将规划实施与宣传工作协同推进,正确引导社会预期。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调市民、企业等各类主体积极性,拓宽众管渠道,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并发挥“12319”电话热线、微信、网络等作用,引导公众在城市管理建言献策、环境卫生保持、管理服务水平监督等方面广泛参与,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城市管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到民意畅通、回应有力,形成共建共享、共管共治格局。

积极稳妥地落实城市管理相关议题宣传,加大协调力度,会同街镇耐心、细心、热心做好群众工作,争取群众支持,促使垃圾处理设施等“邻避”项目顺利落地。培育主人翁意识,构建“大众城管”格局,营造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努力做到城为民建、市为民享,人民城市为人民。


附表:

九龙坡区城市管理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库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金额

(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备注

市政基础设施


253251.5



1

城市道路设施


111212.0



(1)

城市道路维护改造

改造市政道路120万m²。

48000

2021-2025

按照400元/m²估算。

(2)

人行道完善提升

人行道完善改造约260公里。

7800

2021-2025


(3)

山城步道

8条共计约88.2km特色山城步道建设。

45729

2021-2025

建委项目

(4)

人行过街设施

新改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14座。

9683

2021-2025

建委项目

2

城市桥涵设施


2600



(1)

结构设施检测评估

对结构设施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

1600

2021-2025

按照相应设施养护规范要求和购买服务合同规定进行检测。

(2)

桥梁设施维护

桥梁环氧砂浆修补、止水带更换、雨水箅子更换等

1000

2021-2025


3

城市停车设施


30576



(1)

公共停车场

新建公共停车场12座,停车位2062个。

26806

2021-2025

按照15万/个停车位估算,建委项目

(2)

小微停车场

新建小微停车场10座,停车位1232个。

2770

2022-2023


(3)

路内智能停车

路内停车智能化,探索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及共享停车方式。

1000

2021-2025


4

供水与节水


98225



(1)

西彭自来水厂扩建

将原有供水能力5万吨提升至40万吨,保障九龙坡西部片区及高新区城市四供水厂。

90000

2021-2025


(2)

和尚山水厂泥沙水处置工程

泥沙水处置工程建设解决和尚山水厂高浊度泥沙水溢流长江问题。

3000

2021-2022


(3)

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5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

5000

2021-2025

按100万元/公里测算

(4)

一户一表和二次供水改造工程

7500户一户一表改造

225

2021-2025

继续沿用300元/户政策

5

城市照明设施


10638.5



(1)

九龙坡区年度路灯改造工程

2021-2025年度路灯改造工程

6000

2021-2025

按照每年1200万元测算

(2)

新建路灯工程

包括半岛干道系统、龙渡路隧道及连接线工程等16个项目。

4638.5

2020~2025


市政环卫设施


10355



1

城市公共厕所

新建、提档升级公厕31座

805

2021-2025


2

环卫基地

新建石桥铺环卫基地(星光汇垃圾站),处理规模为100吨/日

3500

2021-2025


3

走马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

规模为50万吨/日

6000

2021-2025


4

华龙粪渣转运站

将原华龙垃圾转运站改造为粪渣转运站,规模为30吨/日

50

2021-2025


园林绿化


180020



1

中梁山花博园(一期)

建设规模约40万㎡,花博园绿化景观打造、新建配套建筑设施等

10000

2021


2

马鞍山市民公园

建设规模约15万㎡

3400

2021-2025


3

彩云谷公园

新建公园24万㎡

46500

2021


4

重庆美术公园

新建公园7.24万㎡。

5000

2023-2027


5

西部新城滨江儿童公园

新建公园14.96万㎡。

7500

2021-2025


6

石杨路与科城路交会处街头小游园、凤西路社区公园、华龙家园街头游园、白桃路社区公园

新建7.9万㎡公园和游园。

3000

2021-2025


7

四横线(二郎立交至陈家坪立交段)沿线绿化工程项目、嘉南线三期沿线绿化项目

项目新建绿化面积约10.6万平方米。

2200

2021-2022


8

渝州路、奥体路、黄杨路绿化改造

5万㎡改扩建项目。

1500

2021


9

五台山社区公园

4.8万㎡改扩建项目

1520

2021


10

大公馆立交节点景观提升项目

0.8万㎡改扩建项目。

300

2021


11

两江四岸贯通提升工程(九龙半岛段)

43.05万㎡改扩建项目。

98000

2021-2024


12

(综合苗圃)申家坪苗圃

新建3.83万㎡综合苗圃。

1100

2021-2023


市容市貌


52592.4



1

户外广告整治

按区管理范围计

500

2021-2025


2

道路清扫保洁

按管理范围内851.54万平方米道路面积估算。

51092.4

2021-2025

暂按12元/每平米/年估算

3

市政执法装备

根据配置标准增加部分装备,以及部分坏损设备更新。

1000

2021-2025


智慧城市管理


7450



1

行业应用信息系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

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囊括地理信息、城市部件、数字城管、城管执法、环卫、园林、市政、违停、户外广告、停车等数据。

1500

2021-2023


2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在区级数字城管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搭建九龙坡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完成应用体系、数据体系、管理体系和基础环境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应用系统、业务支撑系统、数据治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以及视频监控、地通积水监测终端等前端感知设备和业务指挥中心阵地建设,同时开展地理信息普查等工作。

5950

2022-2024


城市安全


1800



1

桥梁隧道健康监测系统

选择6个重要的桥梁隧道等结构设施建设健康监测系统。

1200

2021-2025

单个设施安装系统暂按照200万/个估算。

2

化粪池监测点项目建设

化粪池监测点新建200个点位、维护改造300个点位。

550

2021-2025


3

水质检测

包括委托出厂水质、管网水质、管网末梢水质以及公共直饮水水质检测等。

50

2021-2025


合计


505468.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